中国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和行动是史无前例的,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制定了诸多环境规制政策,并在减排和降污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本书引入“惩罚”“激励”“教育”三类环境规制,厘清中国环境规制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三类环境规制减排效应比较,研究现有政府制定的环境规制政策哪些减排效果良好,哪些未达预期,试图寻找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全面战略布局的背景下,银行信贷作为社会货币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银行信贷是否会发挥其效应,对经济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如果可以,又是通过怎样的传导路径影响高质量发展,影响过程中又产生了怎样的异质、协调与非线性效
货币发展经历了从原始交换到金属铸币的演变过程,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货币呈现出很明显的多元性。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境内形成了四大货币体系: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铜贝)。不同货币形制和流通情况反映了地域经济(农业、渔猎)和文化差异,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地区贸易面貌;标准化铸币背后也折射出冶金工艺的高低以及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
本书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如何重塑现代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关系。通过“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分析框架,系统考察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重路径下的经济社会变革。揭示了以信息和资本为双纽带的“中心—外围”平台模式如何重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以及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资料在生产方式中的重要地
本书系多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收官篇”,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并在新的起点上,对1937-1949年的中国人民的苦难历程和经济嬗变进行精准考察和深入研究。1937-1949年间,中华民族深陷苦难重围、濒临灭顶之灾;然而危难、机遇并存,中华民族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终于否极泰来,跳出苦海,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经济和阶级
本书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写起,至全国解放前夕结束。共三卷。第一卷立足于从明代至清代的中国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中发掘那些微弱、发展十分缓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第二卷考察自1840年至1920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卷考察自1921年至1949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
本书围绕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成长这一主题,分别就网络化成长和平台生态化成长路径下的企业成长机理展开研究。全书共两篇,7章。本书在阐述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成长的传统逻辑变革和新兴路径跃升的基础上,第一篇研究网络化成长路径情境下,企业基于连锁董事网络及双重网络嵌入实现成长的机理;第二篇聚焦平台生态化成长情景,着重关注平台企业经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合成指标)是经济统计学用来解决“可加性”问题的两个基本方法之一(另一个是价值指标),尤其在面临“测度的福利转向”大趋势时,其重要性突显,是实证分析过程不可小觑的指标工具。而在合成指标的开发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事理”与“数理”的纠缠与厘清,不能单单偏好于“技术进路”,仅以提高方法的数学难度为中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