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新民说》为文本基础,以“公德”和“私德”这组概念为线索,梳理梁启超的国民道德思想以及其中包含的爱国之情与救国之志,展示这位从传统中走出的儒者对近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
加藤周一是日本战后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和评论家之一。本书通过解读其《日本文学史序说》等著作中例外概念的多重含义,将加藤周一置于日本战后思想史语境,分析其与丸山真男、竹内好二人思想的内在关联与差异,同时借助萨特对克尔凯郭尔的阐释,分析例外概念中普遍例外的诉求如何与universelsingulier概念产生互照。
本书叙述了从先秦到五四运动前后我国逻辑思想的发展。论述了惠施、公孙龙、荀况、韩非的逻辑思想和《墨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的逻辑思想;介绍了中国古典逻辑的复兴、西方逻辑的再输入,此外,对西方的逻辑、中国的古典逻辑、印度的因明学三种逻辑系统的比较与综合研究进行了评介。
本文集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中德古典美学中的审美自由论》是是对老、庄、孔、孟、禅宗与康德、席勒、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审美自由论的比较研究。第二部分《中德美学比较研究的其它相关问题》是论文集,包括《尼采与老庄美学思想比较研究》《尼采与禅宗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海德格尔与老庄的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海德格尔与禅宗美学思
爱默生是美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对确立美国本土文化、塑造美国精神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他以文化宣言的方式提出并阐发了美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个人主义,从理论上确立了以个人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美国文化。本书从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和文学成就入手,分析爱默生个人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追溯其理论根源及其在美国文化环境中的流变,
本书借用广播体操的架构,介绍了锻炼扩展思维、联想思维等8种创新思维的方法,并 将每种思维方法分解为概念、案例、实践和训练4个部分,便于青少年系统学习和掌握,从而达到启发青少年思路,扩展思维空间的目的。
本书选取了东方文明背景下的若干典型意象,研究阐释这些意象在心理层面、文化层面的内涵和外延。以心理学的视角,探究东方文化的共通感受;从文化的层面,梳理东方民族的心理与心灵。这些典型意象广泛存在于东方文学、佛学、绘画、音乐等形式中,活跃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意象在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交互解读,有助于文化中的个体理解自身
本书是作者在对社会上各种各样、形形色色、鲜活灵动的习惯典型,进行三十年如一日地好奇、锁定、关注、探索、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哲学、心理学、科学等理论和方法,遵循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以自己为实践主体,在生命的整个动态系统和过程之中,全面分析、了解、体验、思考、领悟和总结习惯改变的机理、原则、方法和策略,抛砖引玉,试图触
本书源于作者对“论语讲读”课程的教学实践,以专题的形式对《论语》做出通俗易懂的分析和解读。全书共分两部分:一是专题编,围绕仁义、礼乐、孝悌、君子、修身等主题,对《论语》进行深入探究,挖掘其中的精髓要义,结合现实生活,给学生以切实有益的引导,每讲以歌词作结,独具新意;二是书信编,以书信形式与学生交流学习《论语》的意义、
人格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质量、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本书从两个维度阐释人格的形成:形成于个体生命早期的童年、幼年乃至胎儿期的“初体验”,以及根植于历史、人文等人类共同体验和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