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科学:历史动因与未来愿景》一书考察了认知科学中具身性问题的历史动因,旨在揭示认知科学具身性进路存在的方法论问题,指出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中,具身认知科学必须摒弃轻视哲学这一固有偏见,以一种开放性的视角将对心身关系问题的关注转化为对心智起源问题的研究。同时,作者展望了具身认知科学的未来愿景,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跨
本书以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为基础,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探讨了当代社会中如何通过规范生产活动、理性消费、减少资源浪费等方式,平衡生产与需要,推动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今天,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需要更加突出,生态环境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需求。马克思需要理论是关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规律
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表达的主阵地和最前沿。我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网络大国,而青少年是互联网的“原居民”和最大用户群体,因此,构建青少年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系统已成为重大时代课题。 本书立足于大数据时代背景,在遵循“循数而导”“循数而为”“循数而治”的大数据思维基础上,建
本书从一个弱者的视角出发,讨论了弱者的生存处境;阐明了弱者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思考的必要性;在追问意义的层面指出了弱者的人生价值;讨论了弱者的种种生活困境和文化心理动因;提出了弱者获得尊严、追求自身和谐的精神出路。
阳明心学是儒家经典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书融会贯通儒、释、道文化核心,将心学中的精髓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加以阐述,并结合实际生活,向读者讲述,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我们应当怎样运用心学的格物致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本书分析现代西方社会的交往困境和儒家沟通伦理,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探究儒家沟通伦理在解决现代社会交往困境中的关键作用,并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指出,儒家沟通伦理不仅为中西方文化对话提供新的可能,而且对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具有独特价值,为现代性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立足宋代家训史料,考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演进及其当代价值转化问题。首先,考察宋代传统家训的基础与内涵,描摹其在中华优秀传统家训、当代家风家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演进轮廓,并锁定家训中的特殊样本——宋代家训文化;接着,通过探寻宋代经济政治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风俗等,透析宋代社会历史即宋代家训生发的历史背景,并通过考察宋代
本书基于日常推理立场,较为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自然语言中的“若,则”句,提出了集真值性和推演性的日常蕴涵。以日常蕴涵理论为基石,构建了日常(推理)逻辑(主要包括命题逻辑公理系统GM和一阶谓词逻辑系统W),初步实现了传统逻辑思想与现代逻辑技术的系统性、有机性结合,并可能根除两个长期困惑逻辑学界的棘手问题:经典逻辑与日常推理
内容提要:本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君子之道为主题,具体介绍了君子文化的核心内容、实践品格、修身之道等内容。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是“君子”。儒家认为,君子是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而“君子之道”,就是如何做个君子,
本书基于作者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成功的育儿经验,以及在过往经历和阅历中对于成败得失的体会感悟,总结出了给高中学生的十七堂课,基本涵盖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的方方面面。本书是作者的人生智慧、处世哲学的总结,期望孩子按照这些为人处世标准与榜样典范去做,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都能有相对圆满的结果。 本书可作为孩子和家长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