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主要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西兰文学发展的总体特点和代表性作品的审美价值。首先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新西兰社会从二元文化向多元文化迈进过程中所呈现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继而从中观层面入手,论述文学图书生产及小说、诗歌、戏剧这三大文类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后,本卷重心落在微观层面——选取19位各具特色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采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区域国别研究书目 依据地理位置,太平洋岛国与地区大体可分为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三个文化带。由于该区域长期受到英美法德等国的占领和奴役,因此,不仅社会经济发展落后,而且文化传统各异,发展程度也很不平衡。该成果既从宏观上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太平洋岛国与地区多元文
尼·斯特拉霍夫是对19世纪俄国文学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政论家。他对普希金、屠格涅夫、赫尔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的解读很大影响了后世对这些经典作家的评价。他的《关于普希金的札记及其他诗人》《赫尔岑的文学活动》、关于《罪与罚》、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批评四部曲,对普希金创作中的别尔金传统、赫尔岑对西方的绝望以及对俄罗
本卷探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小说、诗歌和戏剧发展演变的特征和规律,采用共时性的研究方法,围绕“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澳大利亚文学”“在多种历史文化记忆中追问澳大利亚身份”“在多元文化社会关系中解构与建构澳大利亚”“在多维生态关系中反思澳大利亚式的人与自然关系”“在跨界、跨文化写作中展现新世界”五个专题,主要以澳大
本卷探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小说、诗歌和戏剧发展演变的特征和规律,采用共时性的研究方法,围绕“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澳大利亚文学”“在多种历史文化记忆中追问澳大利亚身份”“在多元文化社会关系中解构与建构澳大利亚身份”“在多维生态关系中反思澳大利亚式的人与自然关系”“在跨国界、跨文化写作中展现新世界”五个专题,以澳
本书收录十七篇文章、一篇对谈(附录),内容围绕对创伤记忆与见证文学的研究,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弗洛伊德的创伤记忆理论、卡鲁斯的创伤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主义的文化创伤理论等的解读。第二部分是对国外学界有关创伤记忆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包括哈布瓦赫的文化建构理论、马格利特关于记忆道德与记忆伦理的理论,以及关于假肢记忆的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子集兴替”是对中古学术史上私人学术著述方式由子书转变为文集的概括,并包括后世学者提出的子书与文集在著述性质与体例上具有一致性的诸多学术论断。“子集兴替”自清代学者章学诚始,亦颇受刘师培、余嘉锡、刘咸炘、程千帆等近现代学术大家瞩目,但很长时间以来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本书主要由
本部专著以美国黑人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托妮·莫里森和伊斯梅尔·里德的文学创作为主要例证,参照后现代文学理论和黑人文化批评理论,研究美国黑人文学中的伏都美学,探讨伏都美学的典型叙事特点,分析美国黑人文学的深层创作机制,揭示伏都美学的政治含义、文化含义、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部专著认为:通过伏都美学,美国黑人文学解构、
本书以抗战时期大后方中心城市重庆、桂林和昆明出版翻译诗歌较多的重要报纸与期刊如《新华日报》《大公报》《救亡日报》《抗战文艺》《中苏文化》《诗垦地》《文艺阵地》《诗创作》《诗》《文聚》《战歌》等为依托,探讨刊物作为传播媒介对诗歌翻译活动的影响与作用,并以译诗为研究对象,考察译入语国意识形态和主体诗学对译诗的影响与制约,以
著作以现代中国域外纪游文学为研究对象,首次对现代中国域外纪游文学的发生动力与内在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阐述,抓住域外纪游文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进行纵深论述。试图阐释中国现代纪游文学与异域文化的关系,以及这种文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之间的关联。著作在吸收消化前期大量现代域外纪游文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在对中国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