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名家访谈、中国文论、西方文论、作品批评等常设栏目,以及专题“声音与影像:跨媒介文论”。名家访谈栏目将推出张晶、张利群、邢建昌三位文艺学领域著名学者对美学与诗学、中国文学批评整体观、以及文学理论知识学等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反思。中国文论栏目包括对汉字之诗兴、朱熹的“平淡”理论、清末翻译家群体的文学思想等问题的研究。
本书隶属于王晓明主编的“热风”书系“研究坊”系列。“未来”作为一种带有方向性和规范性的话语,构成了中国整个社会生产机制的重要基础。本书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视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所形成的未来想象力的重要标本,对其展开考察和评估。具体的考察和评估,围绕城市空间的区分、时间的重构、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想、工作/娱乐观念
本书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文学概论》2023年版,包括了初步而又完整的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文学源流论五个部分,这些理论和知识从不同方面揭示了文学创作和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内在规律。本次修订,为适应当前学生自学考试的新需要,结合课程思政的要求,对基
本书立足中国文学外译评价的基本问题,以批评的目光,从中国文学外译与翻译历史观、翻译定位与中国文学外译语境下翻译价值的把握、中国文学外译中的异质性问题、中国文学外译批评的审美维度、文学翻译的生成性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外译接受、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外译、译研互动与翻译主体的探索、翻译主体的选择与坚守、文学外译与中国作家的新
本书涵盖了中西文艺理论、文论史,新马克思主义文论,朱光潜的当代美学研究,钱中文的文学理论研究,西方现代性,西方现代性批判等议题,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理论修养。本书呈现了作者从文艺理论研究到文化研究的学术轨迹,推进了中国学界对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新马克思主义文论等理论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国外相关
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文库·第四辑)
本书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入手,研究的问题既是文学,更是美学理论著作。除“导言”论述关于文艺学的方法论问题外,全书分为四章,分别论述: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书中认为,文学活动的本质是审美,要在传统的文学的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四个本质论的基础上,增加体验说
本书在跨文化研究视野中对中外文艺现象和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文化中的文艺理论从差异走向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本书以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与互鉴为基础,在异与同的辩证关系中,考察由“和面不同”走向“存异求同”的可能性。阐述文化误读和文化想象在跨文化融合中的积极意义,并探索融合不同文化的文艺理论体系的
《儿童文学教程(第二版)》系“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教材,由绪论、14章及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教材编写的视野宏阔、资源丰厚、主题鲜明、时代性强。主要包括儿童文学的意义、本体特征、发展历史、主要体裁及其重要作家作品、鉴赏和创作等内容。结合教学实际,强化了教材的针对性、实践性、师范性及适用性,突出
《诗的艺术》是布瓦洛的代表作,在文学目前被认为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对17世纪以及后来的欧洲文坛影响很大。它以诗歌的形式论述各种文学体裁的特性,以古希腊、罗马杰作为楷模,批评流行的低劣作品,奠定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对时人的文学创作和诗学研究产生过很大影响。这部用匀整的亚历山大诗体(每句12音缀)写作的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