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为四川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生毕业论文。它主要基于中国民歌自身的传统和基本特点,在事件史和现象史的理论视角下,展开了从1918年“歌谣运动”一直延续到当前(即2018年)整整一百年的问题发掘和历史探索。 全书分为七章内容,第一章是对中国民歌百年演变进程历史和逻辑起点以及学理架构的探讨。第二章到第六章共四个时段(
《什密特钢琴五指练习曲(作品16)》包括五指练习213条,其中有大小三和弦、属七和弦、减七和弦的原位琶音和转位琶音同向以及反向练习等。在五指练习中,从第34条到169条,加入了保持音的练习(从保持一个音到保持四个音),这也是《什密特钢琴五指练习曲(作品16)》的一个重要特点。《什密特钢琴五指练习曲(作品16)》作者什密
本书以多元文化为背景对我国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展开研究,开篇通过阐述高校声乐教学的基本理论作为切入点,结合当下的多元文化时代背景,深入挖掘我国民族声乐实践教学中的多元文化因素,对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实践发展、教学变革、人才培养及创新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研究。
本书是由作曲家徐昌俊应新加坡华乐团委约于1999年创作而成。作品气势恢宏,高潮起伏跌宕,展现了强大的张力和阳刚之气。尤其是打击乐的华彩乐段,既渲染了浓郁的节日气氛,又给人以振奋心神的审美感受,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时代风貌与民族精神。
本书将从中国经典管弦乐作品入手,后续通过市场反馈,可以考虑拓展作品范围至外国经典管弦乐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作曲爱好者、院校非作曲专业师生对经典管弦乐进行更加系统、方便的学习。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乐章长安别,第二乐章古道吟,第三乐章凉州乐,第四乐章楼兰梦等等。人音教学总谱丛书精心挑选本社已出版的《中国音乐百年作品典藏》和《当代作曲家曲库》里经典的管弦乐作品,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缩印。
本书探索了悠久而迷人的古典音乐史上那些关键的作曲家、大事件和音乐创新。本书篇目设置极为轻巧,以历史上古典音乐的七个发展时期分为七章,每章下细分小节,每个小节均由一篇千字以内的文字和一张图片组成。每一章都配有术语解释,以及相应时期关键人物的小传。
本书从远古时期的音乐起源出发,穿越先秦的礼乐文化,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朝直至近现代,系统地介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中国音乐的审美理念,包括儒家的“中和”、佛教的“肃庄”以及道教的“自然”审美观,还通过丰富的实例,如民歌、曲艺、戏曲和器乐,展现了中国音乐的赏析之道。
本书作用了最古老与最现代的两个素材创作而成:老八板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素材,并融入了锣鼓经、华彩、加花、摇板;寻呼机铃声作为极富信息时代特征的符号被作曲家融入到旋律当中。作品曾获首届“金钟奖”等多项作曲大奖,先后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日本东京国际艺术节、金色大厅“维也纳新春音乐会”、日本“亚洲交响音乐周”、萨尔茨堡国际音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