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曲是李复斌老师创作于2005年的一首唢呐协奏曲。该曲以多种唢呐和多变的音色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悲喜交加的爱情故事。整首作品以5只不同大小、不同调高的唢呐形成一个编管系列进行演奏。本书将出版钢琴伴奏谱、民族管弦乐总谱和交响乐总谱。
地处湖北境内的三峡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称其祖先为“巴人”,多依山傍水为生。因此,山歌、号子、拉纤、放排,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巴人”文化。扬琴协奏曲《三峡画页》正是以此为背景,展现了三峡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笛箫协奏曲——“楚辞”后奏曲》是作者读《楚辞》后有感而作,力图表现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全曲由“独吟”“楚宫宴乐”“国殇”“尾声”段落组成。在表演形式上以中国箫、小横笛、大横笛、中音笛、倍低音笛等组合成编竹式协奏曲。并配以古人吟诗式的独唱、合唱,对作品主人翁屈原的内心世界及外部场景进行叙述。
本书编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分别论述了2020年中国音乐学科视角研究综述、专题研究综述、特约稿件、大事记四个部分。本书内容涉及中国古代音乐史、乐律学、曲艺音乐、近现代音乐史、音乐美学、宗教音乐、歌剧及音乐剧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国家大剧院、中国爱乐乐团和中央民族乐团主要演出记录及数家音乐出版机构成果。将2020年音
《侗族大歌集成》为民歌集。侗族大歌是流行于贵州省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地的传统民间音乐,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大歌集成》简述了侗族大歌的基本特征、种类、流行地区、传承和保护状况等内容,精选目前已经采集到的、有代表性的民歌百余首,民歌内容主要是抒发人们之间的爱情、友情、亲情,以及出世的规范等,结构严密而精美,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旨在为高校声乐教育者、学生和研究者提供全面且前沿的信息。本书首先回顾了声乐艺术的历史与发展,分析了声乐在音乐领域的地位与影响。接着探讨了高校声乐教育的核心理论,包括声乐技巧、音乐理论、表演艺术和声乐教育方法。通过详实的案例研究和创新实践,阐述了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推动声乐艺术的创新和进步。本书还
本书涵盖了声乐教育与审美能力的重要关系,旨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声乐教育培养个体的审美感知与欣赏能力。从研究背景到理论综述,再到审美能力的心理基础,全书将审美教育置于声乐教育的广阔背景下进行探究。同时,本书探讨了声乐技巧对审美表现的影响,展示了技巧与情感表达的平衡之道。更进一步,本书深入研究声乐教育与审美培养的策略,包括情
本书以“音乐剧演唱与表演艺术研究”为题,首先分析音乐剧的诞生与发展、音乐剧的流派、音乐剧的艺术形式与特点、不同时期的音乐剧演唱特征;其次探讨音乐剧演唱的方法、音乐剧演唱训练及其创作;最后研究音乐剧表演与舞台艺术、音乐剧表演及舞蹈艺术、音乐剧表演艺术及其形象塑造。
该书坚持以史实为依据、客观评价为标准的研究思路,采用文献学、历史学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整理相关的档案、报刊书籍及历史文献资料。在充分翔实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专题的形式对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的乐政、乐教、乐人、乐事、乐书、乐曲、乐团、乐思等方面加以条分缕析,力求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音乐的历史全貌。
本书首先就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分析,其次对音乐专业教育教学的基础内容进行简单概述,主要包括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课程教学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最后从高校声乐、民族音乐等多个方面探究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本书旨在为多元化的世界音乐教育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使音乐专业师生以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