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拉是两个女孩的母亲,会说四种语言。她偶尔会模仿身边的人,把孩子们逗乐,她还会买一条围巾作为礼物,送给第一次约会的大女儿莱丝莉。
然而,她有着艰辛而不堪回首的往事,她是当年纳粹喜欢的雅利安人,于是她在少女时期就开始遭受强暴和折磨,在她还未觉得自己是女人的时候就生下了第一个男孩克劳斯。而当克劳斯被纳粹夺走后,她就深陷失子之痛,直到四十年过去,竟然把一个叫托比的小男孩当成克劳斯,以至于最终走上不归路……
在玛拉死后,她的女儿莱丝莉决定去探寻母亲记忆中美好的“向日葵森林”,然而她发现,事实和幻想,有着巨大的差距……
桃莉·海顿被美国教育界誉为“爱的奇迹天使”,
她以好奇心、慈悲心、永不放弃的心,一次次叩开孩子的心门,
每个故事都来自真实人物奇迹般的成长和改变,
作品译成30种以上的语言,影响了世界亿万父母和老师。
受到美国图书协会强力推荐,荣获台湾“好书大家读”奖和中小学生推荐读物。
《玛拉的向日葵森林》是桃莉老师疗愈成长之旅系列丛书之一,源自纳粹种族优化政策的真实受害者,台版名为《向日葵森林》。该丛书共有八本,以小说的形式呈现桃莉在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你能看到心的能量如何能改变一切。
一天,桃莉去朋友家做客,在等待朋友端茶来的间歇,她随手拿起当地的一份报纸翻阅,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纳粹“生命之源”计划以及受害妇女的故事。她随即给她的经纪人写了封信,说她自己被其中的某个想法深深吸引,这份感触萦绕在她脑中持续四年之久,直到《玛拉的向日葵森林》诞生。
“生命之源”计划
为了制造纯种的雅利安婴儿,纳粹从1935年开始秘密实行“生命之源”计划。这项荒谬政策的罪魁祸首就是权利仅次于希特勒的党卫军头子海因里希·希姆莱,在他的授意下,无数金发碧眼的雅利安女人被强行安排与纳粹军官发生性关系。然而,这项计划不但没有为纳粹孕育出金发碧眼的战士,更是给无数家庭和个人带来肉体与心灵的摧残。本书主人公玛拉正是这悲惨命运的代表人物。据统计,当时只在德国境内,就有六千名儿童是因为“生命之源”计划而诞生的。
本书内容根据真人真事改变,但人物角色均为作者虚构。关于“生命之源”计划(Lebensborn)的史料,取材于德国纽伦堡的追踪资料,包括:文字记录XXIII,以及接触过“生命之源”计划人士的陈述。
《玛拉的向日葵森林》是桃莉海顿的名作,当年一经推出,好评如潮。玛拉一生所经历的残酷命运,撼动人们对信仰、爱情、谎言与人性的看法,纳粹和那场战场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是即便岁月都无法抚平的伤痛。
玛拉出生于匈牙利上流社会家族,从小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而且生得金发碧眼,十分美丽。她纯真善良,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如果没有那场战争,她本来可以拥有一个灿烂的人生。可她作为纳粹最喜欢的雅利安人,成为了“生命之源”计划的牺牲品,十六岁就被纳粹高官强暴、被迫一前一后生下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克劳斯在哺乳期时就被强行夺走,第二个孩子被她自己亲手杀掉……
战争结束后,她遇到体贴而深爱她的丈夫欧麦利,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这样一个家庭充满了幸福和爱,她似乎得到了新生。但那时笼罩心头的阴影如鬼魂一样纠缠不休。玛拉摆脱不了自己的过去,她不时“发作”,无法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经常要靠搬家来寻找安全感。而且多年来她一直不忘记找寻自己的大儿子克劳斯,当小男孩托比出现在她面前时,现实和虚幻混淆在一起,她被毁掉的人生终究无法挽回……
悲剧发生之后,她的大女儿莱斯莉执意去寻找玛拉心中那片美丽的“花之林”——她和丈夫曾经一起住过的让她念念不忘的山中小屋。当莱斯莉试图找到母亲所向往的幸福时,才发现现实是残酷的,一切不过是逃避现实、自我安慰的谎言。
推荐序
学习倾听孩子的声音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世界愈加扁平,各种资讯以及教育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冲击着我们。 育儿的话题在当今的中国变得越来越引人关注,也越来越重要。第一代的独生子女如今已经为人父母。在仍然以传授知识、考试测评为教育主线的中国,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反抗也越来越大。家长们一方面渴望孩子快乐成长,另一方面又难以抗拒整个社会的潮流,站在孩子的身后,举着考试的大旗打压着孩子们。
前日参加一个活动,有一个讨论是关于“如何做高效能父母”的话题。家长们七嘴八舌,提出了一大堆的建议。我却在想,也许,我们都需要安静下来,学习倾听孩子的声音。
桃莉·海顿,被美国教育界盛誉为“爱的奇迹天使”,她的这套“桃莉老师疗愈成长之旅”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展开的,让我们这些糊涂的自以为是的大人有机会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帮助我们贴近孩子那颗敏感的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被爱的方式。
我非常感谢自己在芬兰的育儿经历,因为是个“外来母亲”,什么都不懂,所以必须倾听(即使如此,也常常做不到很好的倾听)。在某种程度上,女儿教会了我很多。记得女儿12岁左右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西方的摇滚歌星。这个歌星的所有造型,都让我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我非常担心女儿的“喜欢”,试图了解她为什么会以这样一个“不正派”的歌星为偶像。女儿却说,他在台上的打扮和表演只是一种渲泄,是他情绪或生命中的一个部分。她还批评我(和很多中国家长) “以貌取人”。可是,我依然不明白,这个摇滚歌星渲泄的哪一部分引起了一个12岁孩子的共鸣,当时非常担心(现在我越来越理解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扰)。此后,我们也偶尔会为这件事展开讨论,直到她15岁的某一天,我们又谈起这个歌星,她跟我说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个青少年持枪伤人,而他恰是这个歌星的粉丝。这件事引起各方媒体的关注,甚至有一种声音置疑他的音乐对青少年的负面引导。有人采访他,问:“如果你有机会对这个孩子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他静默片刻,回答道:“我什么也不会说,我会倾听。” 女儿说:“妈妈,你不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吗?”
是的,倾听的力量超出你的想象!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声音和各种理念的嘈杂的世界里,“倾听”也许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技能。
桃莉·海顿,(Torey Hayden),心理学专家、教育学家。她不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有风格独特、充满真爱的教育方式,因此被美国教育界推崇为“爱的奇迹天使”。
桃莉老师的文字细腻、发人深省。她的创作都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案例改编而成,没有说教,更多的是用故事去影响读者,让人们发自内心地体验和感受。
1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_ 001
2 对搬家的恐惧_ 014
3 保罗的邀约_ 023
4 莱丝莉的新围巾_ 037
5 梅根的好奇心_ 045
6 走出家门的风险_ 059
7 睡衣派对泡汤了_ 072
8 克劳斯_ 085
9 主动提出搬家_ 099
10 愤怒的爸爸_ 104
11 克劳斯的“替身”_ 121
12 保罗的误解_ 132
13 托比的闯入_ 143
14 奶奶留下的十万元_ 157
15 接妈妈回家_ 169
16 18 岁生日_ 184
17 取钱买票_ 199
18 瓦特曼先生报了警_ 215
19 从未提起的往事_ 225
20 妈妈把药吐了出来_ 247
21 杀人犯玛拉_ 259
22 被恐惧笼罩的姐妹_ 275
23 看望受重伤的妈妈_ 287
24 永别_ 298
25 葬礼音乐_ 309
26 对父亲的埋怨_ 319
27 旁人的冷眼_ 329
28 决定出门远行_ 340
29 踏上去韦尔斯的路_ 351
30 妈妈曾住过的村庄_ 368
31 花之林的小屋_ 384
32 欧文记忆中的玛拉_ 397
33 狼之林_ 411
34 妈妈的谎言_ 421
35 重返家园_ 432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
那一年,我最想要的就是有一个男朋友。当时的我十七岁,而且从来都没有约会过,但该有的我全都有:胸部、长及肩膀的头发、月经周期、欲望。我当然有欲望。
有一次,在我还小而且对技术层面还不精通时,我最好的朋友和我假装在做爱,我们的腿张开成剪刀状,张开到我们的胯部对着胯部,身体紧紧相贴。这件事被我奶奶当场逮到,她要塞西莉回家,然后用一根木头搅拌匙打我的屁股,还要我坐在餐厅里念《圣母经》。她说,她很确定我之所以有那种兴趣是遗传自我的母亲。或许我是吧,然而,即使年纪还那么小,我就已经认为对性感到好奇并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在我十七岁前,除了收到一张情人卡片,还有在爱达荷州(Idaho)沙尖镇(Sandpoint)游乐场的露天看台下被一位丹麦鹰级童军偷走了三个吻之外,我什么经验都没有。
这让我感到十分沮丧,而我那个当年九岁的妹妹梅根可是一点都帮不上忙,她总是很乐意帮忙确认我一定如自己所想的那么丑,甚至
还暗示着可能有男孩子觉得我很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