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教材局、高等教育出版社授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使其学会运用哲学的观点解读社会现象,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社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要求,结合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基础模块《哲学与人生》一书的内容,精心组织编写了本书。 教材的
《伦理学术》以交流伦理学研究为中心,展现最新的伦理学研究成果,构建世界性哲学平台,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探究当今世界的伦理秩序之重建提供一个自由对话和学术切磋的公共空间,促进中国伦理学术融入世界,也力将世上的仁心仁闻纳入中国伦理话语之中。本期围绕道义实存论的第一哲学和康德式美德伦理两个主题,深入了解西方哲学中作为生活方式、作
个体方式存在的人,虽然渺小,却神性和神圣,因为人的生命得之于天,受之于地,承之于血脉且最终形之于父母,所以人是天地神人共创的杰作,天赋其尊严存在的权利和能力。书中梳理人的尊严迷失或沦陷的根本之因,乃威权主义和生物强权之恶。探讨人回返尊严存在的正态视野与方式、路径和方法。由此三个方面,构成人的存在的尊严学。
人性的铁律+人性的弱点
机器人能否作出决定、与人类合作、成为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坠入爱河,或者是否有可能伤害人类?本书直面人与机器人交互过程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从军用机器人到自动驾驶汽车,再到护理机器人,甚至是配备人工智能的性爱机器人: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机器人表面上的能动性?本书认为,我们需要探索人类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与机器人进行最佳的协调与
本书主要针对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感知理论,尤其是笛卡尔和休谟的观点,进行批评和反思。里德认为,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非通过中介的观念,而是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他立足于对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和视觉等感官的详细分析,凸显了常识在人类认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的常识原理,它们是任何知识和推理的根基,否认这些常识
本书是一部全面展现孔子生平与思想的经典之作。本书追溯孔子从鲁国贵族后裔到成为伟大思想家的历程,详细描述了他的教育实践、政治抱负以及哲学贡献。作者通过丰富的史料,揭示了孔子如何在乱世中坚守“仁”与“礼”的信念,创立儒家学说,影响了东亚数千年文化发展。书中还探讨了孔子的个人魅力与智慧,以及他在教育领域的革新,如主张“有教无
《孝经》自古具有“圣言之要”“六经总会”“六艺宗旨”“国学统宗”等称誉,是“十三经”中文字最少的一部,但就其内容的涵盖性和权威性,影响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而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哪一部书可与之相比。《孝经》学习应立足本经,参考他书,回顾历史,面向未来,做到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扬弃地继承,最终实现《孝经》孝道思想的创
祛弱权视域的生命伦理学研究以祛弱权为价值基准的各种生命伦理问题。祛弱权是人人享有其脆弱性不受侵害并得到尊重、帮助和扶持的正当诉求。祛弱权伦理的基本使命在于,从探索伦理实践中具有权利冲突性质的重大现实问题入手,提炼总结以祛弱权为价值基准的伦理学的总体架构,从祛弱权的全新视角反思、审视伦理视域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相关问题的
1.本书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35)》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的《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为依据,以青年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需求和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需要为立足点,共设计了七章内容,包括认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