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裁缝的独生子失踪了,邻居说一辆大卡车正带着他去往巴塔哥尼亚;
女裁缝急了,赶忙坐上一辆出租车疯狂去寻找儿子;
女裁缝的丈夫回家后,又开上他的红色小卡车追了出去;
在这些人后面,又有一辆神秘的蓝色小车紧紧跟随。
那一天,似乎人人都奔赴南方,去往巴塔哥尼亚,那世界的尽头,魔鬼诞生之地。
那里有痴情的狂风,他早已深爱上女裁缝,他发疯般地吹风,极力阻止着魔鬼的步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博尔赫斯继承人、当代拉美文学特立独行的大师塞萨尔·艾拉 想象力席卷如狂风之作
·《2666》作者波拉尼奥 摇滚*星 帕蒂·史密斯倾力推荐
·这是我最爱的一本艾拉小说。——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后小记
翻译完《女裁缝与风》,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作者的叙事手法,碎片化、跳来跳去地讲述不完整的故事。全书铺满了情节碎片,从一块碎片跳到另外一块,互相不加以交代和铺垫,全书找不到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联系的故事。
据说,这是欧美后现代派作家追求的“心理真实”。
的确,塞萨尔·艾拉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不装模作样。虽然真话不等于真理,但不说违心的话,不说假话,不欺骗人。这在诚信缺失的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
译者感觉《女裁缝与风》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这很正常。人人都说一种话,做一样的事,只按照一个思维模式生活,在当今世界是不可能的。差异是绝对的,保持一致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强求一定要看具体情况。一个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都不可能前后一致,始终如一。可想却不可说、不可做的事有很多。想的是一回事,说的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而且说了可能不做。言必行和言而无信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何况是虚构的文学作品。
塞萨尔·艾拉(César Aira),1949年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是当代颇有个人特色的西班牙语作家、译者和评论家。艾拉从不在国内接受采访,总是在咖啡馆即兴写作,坚持在纸上写稿,写好的稿子从不修改。他的书大多是不足百页的中篇小说,且善于从流行文化和各种类型文学中汲取养分,作品想象丰富,形式多样,目前共出版有80多部小说、短篇集和评论性散文集。除写作之外,他翻译过大量文学作品,还在大学讲授法国诗人兰波和马拉美的作品。
艾拉在西语文学界备受赞誉,成为继博尔赫斯、科塔萨尔等人之后备受推崇的阿根廷文学代表人物。2014年,艾拉入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短名单,次年又入选曼布克国际文学奖决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