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凝聚共识、推进《中国宗教文学史》的写作,课题组搭建了一系列讨论平台。在净慧长老和星云长老的支持下,课题组先后于黄梅四祖寺、高雄佛光山寺、宜兴大觉寺、黄梅四祖寺召开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宗教文学史》编撰会议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禅修营(2012年8月)、宗教实践与文学创作暨《中国宗教文学史》编撰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1月)、宗教实践与星云大师的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2014年9月)、佛教文学与佛教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10月)。2015年底,道教文学史课题组得到高雄道德院翁主持的支持,将在正修科技大学主办的会议上提交“宗教实践与道教文学创作”的学术论文。
从2009年开始,课题组先后于《武汉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学术交流》《贵州社会科学》《海南大学学报》《云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刊载了120多篇专栏论文,其中课题组论文92篇。这些论文也受到《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数据、《光明日报》的关注。《宗教实践与中国宗教文学论文集》收入的是其中的部分论文。现在将这些论文结集出版,目的是向海内外方家请教,推进《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
本书将宗教文学界定为宗教实践(信仰、修持、弘传济世)中产生的文学,强调宗教实践、宗教体验与文学创作的内在关联,以宗教徒的文学创作作为考察重点,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史著作。本书对这些领域内宗教文化的发展演变、具体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将我国宗教文学史策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填补了文学史研究领域的空白,拓展了文学史研究的新领域。对文学史和宗教史的发展与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从2007年开始,笔者以武汉大学一批从事宗教文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2009年组建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为依托,陆续邀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南台科技大学、台中科技大学、周口师范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套《中国宗教文学史》将“宗教文学”界定为宗教实践(信仰、修持、弘传、济世)中产生的文学,强调宗教实践、宗教体验与文学创作的内在关联,以宗教徒的文学创作为考察重点,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
为了凝聚共识、推进《中国宗教文学史》的写作,课题组搭建了一系列讨论平台。在净慧长老和星云长老的支持下,课题组先后于黄梅四祖寺、高雄佛光山寺、宜兴大觉寺、黄梅四祖寺召开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宗教文学史》编撰会议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禅修营(2012年8月)、宗教实践与文学创作暨《中国宗教文学史》编撰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1月)、宗教实践与星云大师的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2014年9月)、佛教文学与佛教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10月)。2015年底,道教文学史课题组得到高雄道德院翁主持的支持,将在正修科技大学主办的会议上提交“宗教实践与道教文学创作”的学术论文。
从2009年开始,课题组先后于《武汉大学学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学术交流》《贵州社会科学》《海南大学学报》《云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刊载了120多篇专栏论文,其中课题组论文92篇。这些论文也受到《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数据、《光明日报》的关注。本书收入的是其中的部分论文。现在将这些论文结集出版,目的是向海内外方家请教,推进《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
值此出版之际,再次感谢课题组各位同人、教界各位长老和住持、出版社、期刊社各位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也要特别感谢武汉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
吴光正
2015年7月22日
好事多磨,《宗教实践与中国宗教文学》论文集编好后,一直未能按期出版。好在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已经中标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这对于一直是民间运作的课题组来说无疑是一个鼓舞。尽管我至今都不知道评审专家们的名字,但我要在这里郑重地说声感谢。这次重新编排论文,加入了一些课题组成员新进发表的论文。本课题组组建以来,何坤翁先生一直是课题组稿件的阅读者,正是在他的大力倡议和邀请下,笔者才应邀为《武汉大学学报》“中国宗教文学研究”专栏邀稿,并将这个专栏国际化。正是有了这个专栏的成功运作,才陆续有若干刊物创办类似专栏,掀起了中国宗教文学研究的一个小高潮。这次他应邀和我一起编选专栏论文集,就是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历史。在此也要感谢郑红翠、曹金钟、张丽荣、郑迦文、李琳、孙绍先、王法敏、李琳、王秀臣、吴子林诸位先生对课程小组的支持和帮助。
吴光正
2016年1月19日
吴光正 江西永丰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武汉大学十佳教师等称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主要从事宗教文学、明清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文学与图像研究。
何坤翁,1969年生,湖北来凤人,土家族。现在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工作。
《中国宗教文学史》导论
关于《中国佛教文学史》编撰的几点思考
有关中国佛教文学史编撰原则的几点想法
论“未曾有经”文体及其影响
论永明文人的佛教实践
汤惠休:古典诗僧的典范
语录体形成刍议
宋代文艺思想与佛教
宋代禅门偈赞的分类与主要题材
楚石梵琦《西斋净土诗》研究
楚石梵琦“上京纪行诗”初探
紫柏真可佛教文学思想略论
清代佛教文学的文献情况与文学史编写的体例问题 ——《清代佛教文学史》编撰笔谈
中国现代佛教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虚云和尚的文学创作与佛教使命
新论弘一法师的出家原因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人间佛教与赵朴初佛教文学略论
《玉琳国师》与“新僧”星云的宗教抱负
《藏传佛教文学史》导论
西藏分裂割据时期藏传佛教文学论略
蒙古族佛教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
《周易参同契》文体杂糅的文本形态及隐喻手法
论“汉武故事”修辞性叙事的宗教意义
“天文”与“人文”的交合 ——道教“天书—真文”观念的神学内涵及其文学意义
《真诰》与“启示录”及启示文学
唐代社会关于道士法术的集体文学想象 ——兼论中国宗教文学研究方法
儒、道之间:白玉蟾的诗词创作与心路历程
苦行与试炼 ——全真七子的宗教修持与文学创作
从“方外之人”到“宇内之民” ——明代国家体制中的道士
张谦稿本《道家诗纪》诗学承递性表现及成因
清代以降台湾道教宗派之韵文发展探析
涵静老人李玉阶《清虚集》之宗教情怀
陈莲笙的道教文学创作研究
基督教汉文小说领域的开拓及其研究现状
“基督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维吾尔伊斯兰教文学史》导论
纳瓦依文学创作的思想根源
从民族到宗教:新中国的回族文学研究 ——以涉及宗教文学研究视角的成果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