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本书共遴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50多位桐城派主要作家的百余篇杰作,并进行了注释和导读。
“文学史发展到明清时代,一个□大特征就是地域性特别显豁起来,对地域文学传统的意识也清晰地凸显出来。理论上表现为对乡贤代表的地域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尊崇,创作上体现为对乡里先辈作家的接受和模仿,在批评上则呈现为对地域文学特征的自觉意识与强调。”当代学者蒋寅先生这段话,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桐城派的产生及其流派特色,无疑具有启示意义。然而,在明清时代诸多以地域命名的文学流派中,唯有桐城派能够突破地域的界线,流衍全国,绵延不绝,并占据有清一代文坛主流与正宗地位,这非常值得深思与探究。
关于桐城派的得名,据任雪山先生考证,浙江仁和人胡敬于1834年前后,在撰写《孝廉钱蕙窗别传》中说:“君状魁梧磊落,饮啖兼人,工诗能文章,诗法初盛唐或时出入于金元名家,独不屑蹈宋人蹊径,文不多见,听其持论,殆宗近日桐城派者。”这是“桐城派”一词,□早见诸文献的记载。曾国藩在其《欧阳生文集序》中作了进一步阐述:“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曾国藩这番话,正与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所言桐城文脉师承相应和。然而,究其实际,姚鼐终其一生,也未自我标榜为“派”,只是到了姚门弟子那里,桐城“派”的意识日渐自觉,一个由方苞上接归有光,下启刘大櫆、姚鼐,一脉相承、蔓衍天下的文统谱系,在他们的不断建构下,逐渐确立下来,并为世人所接受。曾国藩只是正视久已存在的文坛景象,在这篇序文中打出“桐城派”的旗号,扩大古文影响。近代林纾对此洞若观火:“桐城之派,非惜抱先生所自立,后人尊惜抱为正宗,未敢他逸而外轶,转转相承,而姚派以立。”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桐城派既然渊源于桐城,它的形成必然与桐城独特而深厚的地域人文传统密切相关。姚鼐的门人方东树在《刘悌堂诗集序》中说:“自明及我朝之兴,至今日五百年间,成学治古文者综千百计,而未有止极。为之者众,则讲之益精,造之愈深,则传之愈远,于尤之中又等其尤者,于是则有望溪方氏、海峰刘氏、惜抱姚氏三先生出,日久论定,海内翕然宗之。”这种浓郁的地域文学传统,加上乡里作家之间的前后相承与推举,增强了乡里作家之间的认同感,创作群体的地域意识因之愈加彰显。这种地域意识和文学传统的不断增强与弘扬,为文派的创建提供了理论源泉和现实基础,而姚鼐这位具备开宗立派才识胸襟的文坛领袖的出现,使得桐城文派的创建由可能变为事实。
然而,从更早的历史来追溯桐城文派之源,我们还要将目光投向方以智、钱澄之、潘江、姚文然等明末清初的文学大家。方以智的名著《通雅》中,列有《文章薪火》一卷,表达了对司马迁不拘泥、合时宜、散近乎朴、变藏于平、善序事理作文之法的推崇。他认为韩愈具有“上承史迁,复古归正”的崇高地位,称唐宋“八家大同小异,要归雅驯”。主张学文与世用相结合,“道德文章政事”合一。这些文论观点被后世桐城派作家继承并发扬光大。钱澄之为文,讲求穷理明道,要求在“明理”的前提下,做到“识定”“气壮”“合于古人”,提出以养气、读书、穷理作为行文的先决条件,强调古文创作要辨明俗雅,做到语言雅洁,词必己出,要注重吸取归有光在“法”和“言有序”方面的长处,力避其在“义”和“言有物”方面的不足。
方以智
清芬阁集跋
医学序
钱澄之
三国论
田间集自序
怀西楼记
潘江
姚端恪公文集序
四门义学记
姚文然
采木有当严饬疏
旱灾呈稿
训子篇
张英
龙眠古文初集序
湖上先生传
香雪草堂记
戴名世
醉乡记
钱神问对
鸟说
河墅记
数峰亭记
与余生书
答张伍两生书
与刘言洁书
张贡五文集序
方苞
辕马说
送王篛林南归序
送刘函三序
左忠毅公逸事
狱中杂记
余石民哀辞
陈驭虚墓志铭
田间先生墓表
再至浮山记
南山集序
古文约选序例
……
张廷玉
孙学颜
王又朴
雷鋐
刘大櫆
姚范
……
范当世
马其昶
赵衡
王树柟
姚永朴
姚永概
吴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