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绶章(18491925)字仲龢,号佩鹤,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今上海嘉定)。光绪五年(1879)己卯顺天乡试举人,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进士,光绪十五年(1889)补散馆,授职编修。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兵部左侍郎,以汉人身份任镶黄旗蒙古副都统、镶黄旗满洲副都统等职。历充国史馆协修、纂修、日讲起居注官,国史馆《臣工画一传》编成后,秦绶章获封三品衔。长年担任咸安宫总裁,负责讲课并出题。多次承担湖南、广东、福建等地科考监临、阅卷、磨勘等职,如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顺天武乡试副考官,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二十六年(1900)庚子顺天乡试同考官。监考各地及督学福建期间,目睹学风败坏、舞弊严重,整肃考场纪律、整顿风气,震慑一方。秦绶章出身的嘉定秦氏,乃清代江南文化望族,父亲秦兆甲为贡生,母亲潘氏是苏州潘氏潘遵祁之女。长兄秦毓麒,获同治十二年(1873)顺天乡试举人,光绪六年(1880)大挑二等,候选教谕;秦绶章与弟秦夔扬同为光绪九年(1883)同科进士,兄弟三人被时人誉为秦氏三凤。
苏州博物馆藏秦绶章著《恒庐日记》稿本十三册,始于光绪五年(1879)五月十七日,终于宣统三年(1911)除夕,历其半生,偶有失记,几乎完秩,内容丰富,涉及秦氏交游活动、秦氏本人及亲友参加科举的经历、秦氏在各地巡考见闻、远至香港的宦途纪行、诗词唱和等,尤其是光绪、宣统年间时局日趋紧张,秦绶章和他的高官朋友们因不明真相而陷入茫然无措的逃亡,士大夫末世心态的变化跃然纸上。
秦绶章是清廷名臣,面对晚清军备落后、工商不振的社会衰相,屡次向朝廷上疏针砭时弊;鼓励兴办实业、节约国用以扩充财政,擅用洋务之长倡导改革。秦绶章是教育改制先驱,他少年得志、科途顺遂,日记中记载了大量有关科举考试及监考细节。由于他多次担任巡考要员,故对地方科场腐败造成的舞弊营私、学子投机之恶风恨之切切,每至一地即着手整顿学风、考纪。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向朝廷上《整顿书院》奏折,得到回复:书院课程等三条,准一体通行,算学、译学及各学乡场,另加标识驳。开启书院改革之先。日记中详细记录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各类录科、复试等考题,另外诸如考差、考御史、考散馆、考南书房翰林、考优贡以及集贤书院、咸安宫教课试题,是了解晚清考试制度的珍贵资料。秦绶章是一位诗人,模仿春秋笔法书写王正月,日记中保留了近百首诗词创作,他有每年元旦试笔的习惯,逢外出旅行,沿途见闻皆载于诗中。如光绪十九年(1893)任湖南乡试副考官,《湘轺日记》收诗六十余首,有对河山的赞美、遭遇险阻的感慨。途中适逢亡妻百日,秦绶章作《六月十八亡妇百日,望都道中寄悼》:百日匆匆到,惊心此别离。为君展时奠,感我迫行期。远道瞻何极,劳生息尚迟。征夫凄绝意,寄与夜台知。表达因公务缠身,不得为亡妻设奠礼忏的哀婉凄凉。又如怀古诗漳河浩浩换沙流,此地平添吊古愁。霸业销沈文字卷,韩陵片石亦荒邱[丘],直抒胸臆,荡气回肠。秦绶章日记中的诗篇多为无诗题的即兴抒情之作,将诗词创作融入日常。秦绶章宦游经历丰富,多次出行闽、粤、香港考察社情,民生疾苦、地方弊政尽收笔端。他交游广泛,与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吴大澂、陆润庠、叶昌炽、唐景崧、王同愈等名流议论时政、诗酒唱和、探讨书画金石。他是晚清著名书法家,日记手稿便是一部秦氏小楷书法精品。日记中还有大量零散却重要的信息,如阴晴冷暖、时人品评、风土民情、衣食住行、应酬书法、读书消费等日常生活一一呈现。在动荡不安的政局中秦绶章及友朋举家逃亡、居无定所的经历,更是窥探社会因革中士大夫心态由激越、焦虑向无奈、绝望甚至麻木转变的关键线索。秦绶章日记所录三十二年的心路历程,对晚清近代政治史、教育史、科举文化、书院制度、诗歌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此次整理依据《苏州博物馆藏近现代名人日记稿本丛刊》手稿影印本,并与苏州博物馆原书稿电子资源进行比勘,稿本中时有文字莫辨或漫漶之处,限于整理者的水平,难免疏误,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在此向北京大学张剑先生、南京大学徐雁平先生致以由衷感谢。王芊禧、叶聪等同学在此过程中帮助录文、检阅资料,文献整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训练,一并表示谢意。
2024年3月,苏扬剑谨识于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