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搜集整理了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和仍在武汉大学任教的院士(含学部委员,仅收录以院士身份在武大工作过的人物)和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的珍贵史料,每位人物由人物名片、语录、人物通讯及若干小故事组成,穿插工作照或生活照,力求凸显珞珈名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借以表达对老师和学校、院系的感激之情。历年来武大校友对老师的抒写不在少
本书以细微的历史笔触,通俗的叙事方式,生动的文学语言,全方位地描述了汉光武帝刘秀传奇的一生,充分展示了他“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应变智慧和雄才大略。刘秀所开创的东汉王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他柔治天下,轻徭薄赋,释放奴婢,整饬吏治,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史称“建武盛世”“光武中
苏东坡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与黄州紧密相连,留下了闪耀文坛、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黄州,作为苏轼的第一个谪居地、“苏东坡”的诞生地、文学艺术创作的巅峰地,其在黄州留下了许多遗迹与遗址,值得大力挖掘与整理。本书共分14章,通过对苏东坡诗文、历史文献的的梳理,结合现有考古材料、文物信息的分析,就苏东坡在黄州城四年多的贬谪历程,对
本书围绕先秦诸子典籍中的水文化思想的英译进行研究,包括直接涉及水字的论述以及与水字相关的论述,阐释其中蕴含的水文化思想,并以《大中华文库》英译本为基础,结合西方传教士或汉学家的经典英译本,对上述水文化论述的英译文进行评析,进而提出适合水文化典籍的英译策略。
本书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国史观,对“中国现代史”课程进行专题教案设计研究,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完善教学体系,增强教学实效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的目的。本书既是高校“四史”教育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全社会进行“四史”教育的有益读本,还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史党建方向的研究生教材读本。全书分为8章,以历史时
本书介绍了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模型。全书共分为5章,第1章概述了地理国情的基本概念、普查与监测工作、融合创新发展等,第2章至第5章介绍了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与指标、数据获取与处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评价理论与方法。本书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教学科研基础上总结、提炼、编写而成,可供从事相关调查监测工作和统计分析研
本项目以武汉大学图书馆馆藏971幅晚清名臣手札真迹为内容,整理出版包括曾国藩、张之洞、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劳崇光、丁善庆、梁鼎芬、王拯等晚清名臣的手札原件。项目分为图录篇和录文篇,图录篇考证手札原件作者、时间、内容,归类原貌出版;录文篇对手札原件辨识、句读、校勘、考证、注释,整理录入出版。本项目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
本书是关于中国岳镇海渎研究的首部论文集。中国的山川祭祀,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所见。中国古代朝廷祭祀五岳(泰山、恒山、华山、嵩山、衡山)、四渎(江、河、淮、济)、五镇(会稽山、沂山、吴山、霍山、医巫闾山)、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的制度源远流长,从西汉至唐宋逐渐发展定型,形成严格的礼仪制度。它们不仅在历代政治运作中发
燕飨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涉及周天子招待国君、诸侯招待贵族、贵族之间等不同层级。历代礼学史上对于飨礼聚讼千年,未有定论。该书利用甲骨、金文等出土材料,结合相关传世礼典文献,以先秦至东汉时期[即一般所言“早期中国”(EarlyChina)所述时段]燕飨礼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祭礼与飨礼的关系、飨“尸”的过程,以及古礼中“宾道
本书以1923—1949年有关报刊为主要文本,力图将汉剧坤伶群体置于幽深复杂的历史现场,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以及历史学等诸学科理论进行全景式的考察,从而较为细致而鲜活地彰显她们与汉剧场域内外各种力量的博弈过程,并由此揭示她们整体性的根本原因以及女性意识的嬗变过程。本书总结出汉剧和汉剧坤伶的兴亡的特点:一是汉剧和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