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研究诗学的专著,对诗的诗眼、空间、意象、意境、境界等诸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辨析颇具新见。本书对“诗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见解,认为诗的本质是意境,并通过系统的论证强化了这一观点,又进一步将意境比作诗歌的基因,强调没有意境则无法构成真正的诗歌,从而对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作出了明确界定。这一理论
通”本义表示到达,与“穷”、“塞”相对,表示流通、通正的状态。本文借助“通”这一关键词作为切入点,串联起《文心雕龙》问题意识与批评方法,更能借以揭示《文心》批评方法的民族特色。本文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以“通其不通”为标题,探讨《文心》批评方法的问题意识。《文心》是一部救弊之作,刘勰不仅看到时代中文学理论批评的三大困境,
田中禾,当代著名作家。历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第五、六届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获全国第八届短篇小说奖,第四届上海文学奖等奖项。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作品分纬,结合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进程,以象征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文学流派为参照,以弗洛伊德、荣格、柏格森、海德格尔等西方思想家的学说为依托,深
本书将北宋乐府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该期的乐府诗人及其作品,梳理北宋乐府诗的创作情况。根据乐府诗创作风格的变化,将北宋乐府诗创作分为四个时期,并分析各个时期的创作风貌。同时结合宋人的乐府诗观,在分析北宋乐府诗与前代乐府诗承传关系的基础上,揭示北宋乐府诗的独特之处,合理评价其在整个乐府诗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本书结构清晰,论证
《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典戏曲文学与东方文化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的绪论首先阐明何为东方文化,比较深入地考察了东方哲学对包括中国戏曲在内的东方戏剧的巨大影响,认为东方戏剧的共性及其与西方戏剧异趣,根本原因在于其均植根于“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该书的法语译著版本入选了
本书从文学传播学的视角,运用了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研究宋代文学传播的情况。书稿分为绪论、权力归属与文学传播、文化下移与文学传播、转型期的信息传播、传播意识与传播行为、宋词传播与词风演化等几个章节,将文学传播视为社会信息系统,构建了一个文学形成、运行、作用的社会模式和社会学解释,实现了文学内部与外部分析的统一,逻辑清晰,
该书稿以作者博士论文为基础,是乾嘉关陇作家群研究丛书系列成果之一。吴镇是乾嘉关陇作家群的领袖,一生酷爱文学,著述达三十多种,有《松花庵全集》存世。吴镇在诗、词、文的创作和诗学理论上取得了较大成就,曾得到清代著名作家袁枚、王鸣盛等人的高度评价。书稿对吴镇展开系统深入的综合研究,借助新发现的《吴氏家谱》和《松花庵诗话》等资
本书为国内外首次尝试从后人文主义理论视角对英国现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Barnes)的主要作品进行分析梳理的学术专著。笔者结合后人文主义理论中“去人类中心化”“反对僵化二元对立”及“主体性质疑”等批判性概念,从历史、边界与生存共三个层面探讨了巴恩斯的后人文主义倾向,即消解传统人文主义价值、驱散极端虚无主义
本书以文学和两性关系为母题,借鉴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情感史和婚姻史的有关观点,对经典文学中的故事与人物加以发挥,以当代视角,加以解读和阐释。只有通览别人的命运,才能理解我们所遭遇的幸与不幸。当我们以人类最本真的视角,跨越一定的历史空间,去打量那些文学经典的时候,那些故事才会大大拓宽我们对人类和自身的了解。它们将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北宋咏画诗的整体创作情况,描述北宋咏画诗的发展历程,揭示北宋咏画诗对宋代文学史和宋代绘画史的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选择文化史上著名的咏画诗现象,立足于咏画诗文本,考察北宋诗人与画家交往、诗作与画作相互影响的情况及其为北宋文坛带来的新风。第三部分指出,北宋时期围绕“诗画一律”观念而产生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