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铭刻丛刊》编选两汉时期的传世铭刻文字拓本,分为四辑,每辑册数不等,合计共50册。本册所选为东汉《孔宙碑》,全称《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该碑于桓帝延熹七年(164年)刻立,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主要记叙了孔宙的生平事迹,并极力称颂其德行业绩。碑阴则刻有孔宙门生、故吏的姓名和籍贯,共有三列,每列21行。从书法角度
《两汉铭刻丛刊》编选两汉时期的传世铭刻文字拓本,分为四辑,每辑册数不等,合计共50册。本册所选为东汉《陈寔残碑》,陈寔残碑于1974年在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出土,现藏于宁夏博物馆。陈寔残碑的书法风格独特,结字方扁茂密,用笔圆劲浑厚,布局疏朗有致。这种风格体现了东汉早期隶书的精品特点,也是汉隶体系中境界较高的作品。其字体结
《两汉铭刻丛刊》编选两汉时期的传世铭刻文字拓本,分为四辑,每辑册数不等,合计共50册。本册所选为东汉《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是汉隶碑刻中有数的逸品。《礼器碑》立于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现位于山东曲阜孔庙。此碑四面皆刻有文字,碑文记述了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
《两汉铭刻丛刊》编选两汉时期的传世铭刻文字拓本,分为四辑,每辑册数不等,合计共50册。本册所选为东汉《封龙山颂》,是刊刻于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十月的一方碑刻。该碑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无撰书人姓名,主要记述了常山相蔡爚、长史沐乘等人修祠祭祀封龙山,以求国富年丰的事迹。从书法角度来看,《封龙山颂》具有独特的艺术
《两汉铭刻丛刊》编选两汉时期的传世铭刻文字拓本,分为四辑,每辑册数不等,合计共50册。本册所选为东汉《白石神君碑》,刊刻于东汉光和六年(183年)的一方碑刻,又称“白石山碑”等。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25公里的白石山上的白石神君祠。碑文记述了白石神君的功德及颂辞,1974年,白石神君碑由元氏县百货公司院内移至正定县隆兴寺内
《两汉铭刻丛刊》编选两汉时期的传世铭刻文字拓本,分为四辑,每辑册数不等,合计共50册。本册所选为东汉《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是汉隶碑刻中有数的逸品。《乙瑛碑》原石由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石碑今藏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碑林陈列馆内。碑高约260厘米,宽128厘米。碑文共18行,满行40字。碑末刻
《两汉铭刻丛刊》编选两汉时期的传世铭刻文字拓本,分为四辑,每辑册数不等,合计共50册。本册所选为《曹全碑》,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明代末年碑石断裂,如今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
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曾经书写过《千字文》,如隋朝的智永、唐朝的欧阳询、怀素、元朝的赵孟頫等。他们的作品都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展现了《千字文》的韵律和美感。而随着近些年楚简的不断发掘,楚简资料不断丰富,从文字学的角度上,存在了可以出版《楚简集字千字文》的先觉条件。通过以文字学的组合方式来进行对部分“楚简
铁线篆为小篆书体之一,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箸篆书风中脱颖而出。其书写方法与玉箸篆的书写方法基本相同,因笔画纤细如线刚劲如铁而得名。此篆书用笔圆活,细硬似铁,笔画首尾如线,圆融通达。本书内容为唐代书法家李阳冰风格的铁线篆集字古诗,诗的内容为精选唐宋名家的古诗力作,书法上,以临摹实用为排版版式,其中包
湖北文化资源积淀丰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湖北是楚简的故乡,为了更好地保护楚简、弘扬楚简文字书法艺术,湖北省书法院成立了楚简书法研究中心。这是推动书法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用书法讲好湖北故事、中国故事。本书是由湖北省书法院、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专家力量担任学术支持的出版项目,收录了国内在楚简书法领域有影响力的20余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