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讲述:澳大利亚--一个在赤道另一边,随处可见奇异动植物的“蛮荒”国度。两个多世纪之前,英国人将西方文明硬生生地强加到这块与世隔绝的孤独大陆之上,改变了澳洲土著社会的运行轨迹,创建了大英帝国又一个新的支脉。在英国人之前,西班牙和荷兰人已经来过这里,荷兰还将大陆的西半部命名为“新荷兰”。英国的库克船长不以为然,在大
《澳大利亚研究》由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办,是国内第一份跨学科的澳大利亚国别研究学术集刊,主要刊登澳大利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的学术论文。《澳大利亚研究》为促进和推动国内澳大利亚国别研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全面展示中国澳大利亚国别研究的新成果。
《生活周刊》在“上海访谈”栏目推出中国文化名家名刊主编系列访谈,本书是与访谈录相配套的一本“印象记”。内容抛开了一问一答的模式,采取“大家写大家”的独特视角,收录数十位名刊名编的朋友、同事等最亲近的人眼中有关他们的形象和点滴趣事,让读者跟随文章走进大家高山仰止的作风与脚踏实地的生活,以及温文尔雅的谦逊态度。本书收录的人
传记。作为一位强调艺术创作中技术和实践的艺术史学者,作者菲利普·格拉恩在传记中审视了布莱希特作为剧作家、诗人和活动家的一生,以及他如何试图打破艺术与流行文化之间隔阂的尝试。纵观布莱希特的生活和作品,作者借用传主的戏剧、故事、诗歌和政治散文,阐述了他们如何与20世纪初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联系起来。传记尤其揭示出布莱
作为二十世纪的重要雕塑家和先锋艺术家之一,康斯坦丁·布朗库西也是最难以捉摸的一个。他神秘的天性不仅与他的故乡罗马尼亚有关,也因为他意识到神话和“另类的光环”吸引了公众。这种自我神话体现在他在巴黎蒙帕纳斯的白色工作室里。他超越了艺术家的神话,向我们展示了作为学生的康斯坦丁,以及著名艺术家康斯坦丁。利用新的材料,包括来自布
《约瑟夫·博伊斯》是一部短小精悍的“胶囊”传记,是我社“知人系列”人物传记之一。作者是研究德国当代艺术的权威学者,由她来写约瑟夫·博伊斯这位20世纪末德国最重要和最具争议的艺术家再合适不过。本书阐明了博伊斯的生活和艺术的两条明确线索:自我疗伤、对艺术概念本身的持续研究,以及它们又是如何促使他扩展西方艺术的边界,并让后辈
作者不仅是艺术史专家,也是园艺专家,恰与德里克·贾曼有着某种对称性。贾曼曾声称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的花园,他自己也的确成为当代艺术和文化界的一座花园。这部传记向人们审慎而全面地展示了这座花园,他的全部作品,以及一幅完整的人生画卷,从童年到他1994年的英年早逝。这是第一次将他的绘画作品与他的电影结合并撰述,力图展示
法国诗人兰波(1854—1891)一生短暂,其创作期仅在14—19岁之间,但对后世的诗歌、文学理念产生的影响至今。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将目光主要集中在兰波的文学创作时期,结合其交游,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兰波诗歌的颠覆意义所在,既有一定的专业性,又适合普通读者了解兰波其人其诗。本书不仅是一本传记,也是一本兰波诗歌鉴赏的入门读物
伦纳德·伯恩斯坦是二十世纪音乐界最成功、最知名的人物之一。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指挥过许多世界一流的管弦乐团,并为一些里程碑式的音乐剧作曲,比如《西区故事》。带着铁一般的自信,他在冒险和挑战的音乐环境中谈判,结果总招来充满激情又结论混乱的评论。这本引人入胜的新传记,简明扼要地概述了这位才华横溢、魅力无穷、充满争议
作为一个神秘人物,克莱因谴责了艺术世界,热情拥抱战后大众文化的高潮和低谷。直到今天,克莱因仍是当代实践的标志性角色:他重塑抽象绘画,为行为艺术开拓了新的视野,利用土地、身体和概念艺术,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的先驱。作者研究了克莱因短暂但炙热的生活与他一系列艺术实践之间的关系。传记充分展现了克莱恩的才华和他的一系列公开身份: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