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简明读本,原为张荫麟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对史料进行了严格的甄选,并融入了自己的历史观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历代社会的变迁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从殷商到东汉的历史画卷。因书中没有繁琐的引证和考据,非常利于学生阅读,因而被著名古文字学家
《绍兴县志采访稿》原书共25册,纪事约至民国七年(1918),采访内容包括兵事、风俗、田赋、金石、文苑等。此采访稿未署明采访者名籍,仅个别册之采访纸背面左下有“徐维则自都门辑录”字样,推测部分当为徐维则辑录。《绍兴县志采访稿》原书共25册,纪事约至民国七年(1918),采访内容包括兵事、风俗、田赋、金石、文苑等。此采访
(康熙)萧山县志,二十一卷,清刘俨修,清张远纂,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书前有刘俨序、任辰旦序、王先吉序,又有刘俨重修序、张远后序。又有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张远(字崇文)所撰凡例。全书记载萧山设县以来疆域、行政、风土、人物的各方情状,尤其于水利、田赋记载详细,是全面认识萧山一地的重要史料。(康熙)萧山县志,二十一卷,
鹤峰地处武陵山东麓,清雍正十三年(1735)设立鹤峰州,1912年改鹤峰县止,鹤峰州(包括直隶厅)存续178年。这一时期是鹤峰州经济、农业、贸易快速发展时期,很值得研究。本书对《鹤峰州志》乾隆六年(1741)创修版、道光二年(1822)重修版、同治六年(1867)续修版、光绪十一年(1885)和二十五年(1899)续修
本书书稿分为“秋千索”“金鸡叫”“旧雨来”风敲竹”等七个章节。
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年,这一年表面看只是首辅张居正去世了,除此之外,没有更大的动荡,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却随着张居正的离开,迅速掀起巨大的波澜,究其原因,细细品读才发现,万历十年时,大风便起于青蘋之末,恰恰是明朝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本书分别从万历、朱常洛、慈圣李太后、张居正、冯保、海瑞、张四维、申时行、王锡爵、丘橓、朱
本书将以史料分析和情景还原为基础,再现宋金太原之战的完整战斗细节。对金军采取的进军路线与攻城战术、太原军民的守城策略、北宋混乱的政治局面、将从中御的军事法度以及北宋当时一流将领人物的多次救援行动均有细致描摹。作者不仅再现了当时战场上的烽火刀兵,也给出了层次丰富的历史解释。本书还试图扩展叙述范围,通过讲述“太原之战”爆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必须深入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书稿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炼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十个关键词,系统阐释中华文化的核心要义、根本价值和民族精神,精准解读中国
本书分作两年轮授,今年明史,翌年清史,讲义也分作明史、清史两部。孟森先生利用《清实录》和《清史稿》,又兼采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通过对各种史料的考证,对清朝200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述评,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之作。
本志系根据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统一规划点校出版。所选版本为南京图书馆藏本,另以日本内阁文库藏本进行对校。共分两卷,分别为地理、食货、职制、公署、学校、祀典、人物、宫室、寺观、词翰、拾遗等,所记载时间较短,仅为康熙十三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74—1683年)10年的滁州历史,是对余国、潘运皞纂修康熙十二年刻本《滁州志》的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