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以古希腊、罗马对中国的认识为开端,从地理大发现、传教士入华着手,从认识和想象两个角度,从互动与交流的视野,梳理欧洲早期关于中国知识和形象的形成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作者认为互动的交流、相互的影响、共同的创造是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根本性特点,并基于
传统文化来自祖先对生活的体验,原本是活泼泼的,古人觉得有用,于是撰刻成文辞,蛰藏在经典之中。本书试图勾勒出日常生活里人们对传统的无心之感,让文化从古老的典籍中跳跃出来,触碰纷繁多彩的日用俗常,感召当代人的平凡时光。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典》内容涉及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车马、饮食等诸多领域,介绍了众多中华文化常识,能帮助孩子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面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体悟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全书紧贴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精准指向古代文化常识版块,全面覆盖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点,
《传统文化研究》是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隶属于苏州市民盟)不定期出版的学术论文集刊,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稿源主要来自高校和苏州地方文史学者,曾多次获得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27辑包括业绩难忘、吴地人文、江南书香、稽古图新、三吴名贤、历史文献、文学艺术、弦索论艺等8个栏目,共43篇文章。内容囊括明清以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历史经验、教训与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编年体虽然有叙述史事发生次序分明的优点,但也有导致史事纪录支离破碎的缺点,因此作为一部经典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一向有“号为难读”的“美誉”。张伟
本书以章太炎的古学功底为镜,映照汉语穿越千年的美学光芒。这位被梁启超誉为“清代学术殿军”的国学大师,以训诂考据为钥,打开汉字形音义的神秘宝库:从甲骨文的龟甲裂纹到唐诗的平仄韵律,从“人”字的躬身意象到“江”字的涛声回响,每个字符都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文明的密码。书中不仅解析《说文解字》《广雅疏证》等典籍中的语言智慧,更将
隐士给人风度翩翩的印象,然而隐士卓然出尘的形象,是魏晋南北朝之后慢慢成形的。在此之前,士人在仕与不仕之间的选择,时常因为文学的歌颂而逐渐扁平化,细节与脉络被埋没。 士原为低级的贵族,因此早期的士不会面临仕与不仕的问题。春秋晚期,贵族与庶民的界限被打破,仕才成为一种专业,士人才需要在仕与不仕之间做出选择。但不仕并不等于隐
该书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红色文献中选出400种文献,分为“领袖著作”“党的发展历程”“党办的高等教育”“延安十三年事业”及“人大珍本”五个专题,予以系统整理和展示馆藏红色文献。其中“领袖著作”专指毛泽东著作;“党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共产主义作品译介、早期工人运动、其他革命家著述,及中共建党史上的代表性事件的总结性论著
1.本书是一部囊括中国文化常识的百科全书,学霸们的金钥匙。一座有趣又有用的知识宝库。从衣食住行到节日习俗,从天文地理到历史军事,从建筑奇观到诗词歌赋,精挑细选!你好奇的答案都在这里! 2.《中国传统文化1000问》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将浩瀚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高深的天文历法,从礼仪交往到军事
本书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开端,讲述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完成巴黎和会的未竟事业,中国留学生为了寻求中国的未来到西方追求新知,燕京大学的创办创造教育奇迹,五卅运动前后的中国青年,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那些转折年代的大事件和个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