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君子教育是与中国特色的君子文化一脉相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围绕“谦谦为人:中国古代君子教育”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相关儒家经典与相关先贤之君子教育思想的分析,系统挖掘古代君子教育思想,分析古代君子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丰富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充实君子教育思想研究,为新时代中小学和其他教育
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行政体系主要包括郡、县、乡、亭等层级,官员由中央任命,确保政令畅通。在社会治理方面,两汉地方政府推行赋税与徭役制度,以维持国家财政与劳动力供给;实施户籍管理,加强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建立乡里制度,通过地方豪族与乡绅
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古社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论集。综合各专题研究内容之主题,涉及以下诸领域: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文化风尚与中华文化之传承的总体论述与相关家族的个案研究;二是有关家族、士族群体流迁与南北文化传播,其中对当时南朝医术人士之北迁与南北医学文化的传播、交融研究尤为深入;三是对隋代统一后南人北迁与江左文化北传进行较为
元灭南宋后,为有效控制江南,在当地推行严密的军事镇戍制度,本成果即是在详细研究江南各地镇戍军万户府的基础上,试图重构元代江南军事镇戍体系并总结其特点。成果认为,元代江南镇戍布局,与行省一样,可归纳为“重点在北、以北制南”。其中淮江沿线尤其是长江下游为“密集型”镇戍区,由此向南逐次递减,到南端的八番广海(今湘西、贵州、广
书稿从本区域商业资源环境的角度出发,考察分析了自清以来的西北丝路上的商业进程及商贸为核心的各种关系,主要围绕商路、商品与商人展开讨论与考察。本书讨论了以马为主体的畜牧商品还成为与江南绸缎等手工业产品相互交易的时髦品,皮毛也成为这里打开国际商贸市场的敲门砖。尤其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皮、毛等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在世界经济形势变换
我国历来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利用。当前,全国各地高校也积极依托各自的优势,开设遗产保护专业并建设相关课程,为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紧缺的遗产保护高级专门人才奠定了基础。在此背景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三位老师基于自身在文化景观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积累,编写了研究生教材《景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导论》。
近些年的研学旅行,丰富了旅行的意义,也将学术文化注入旅行之中,为城市的解读带来新的研究视角,本书以研学的方式解读宁波这座城,读者将通过亲自访谈、调查、踩点等方式,让宁波的历史、文化、名人等内容活灵活现地呈现。本书力求将理论知识与研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研学活动来了解宁波,读懂宁波。第一,理论知识部分的内容,抓其基础性,以
本书系为纪念2020年义和团运动120周年而推出,是近年海外学者有关义和团运动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汇集了中外义和团研究学者孔正滔、孙立新、迪特琳德·温舍、杰夫·鲍尔索克斯、古苏珊等人的最新成果,探讨了义和团运动的宣传媒体、德国帝国议会与法国众议院对义和团战争的讨论、德国青年媒体中的义和团、银幕上的义和团、档案中的义和团战
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受容与排拒、中国文化的现代反思、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意义。
本书汇集沈福伟先生有关中外海上交通、交流的25篇学术论文,分为“航海天地篇”“海上交流篇”两大部分,以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文物、遗迹材料,从不同角度梳理、揭示了中国人自3000年前起就持续不断地深入海洋探索、发展远洋航业的波澜壮阔的历程,批驳了西方传统史学关于“中国人不善于航海”“中国人不是航海民族”的谬论,对我国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