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文化研究》是由安徽师范大学高端科研平台“中国区域文化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安徽省重点智库“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学术辑刊,每年出版两期。该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担任主编,安徽师范大学李琳琦教授担任执行主编,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主要刊登中国区域文化的理论和创新研究相关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子产与春秋时期的政治转型”(项目号:14FZS020,已结项)的研究成果。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已有不少学者有过精辟讨论,与此同时,在这个问题上,也还有继续探讨,将研究深化、细化的必要,要从具体的历史事象的演化、变迁中,从其时社会成员的行动与反应中,去清理出演变的脉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清代—民国江西地区田宅契约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在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对3600件套未曾刊布的契约文书材料的收集与整理,综合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社会经济史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区域性研究和个案分析相结合,通过田宅交易相关数据和案例的梳理与分析,初步揭示
该书是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黄金明围绕艺文教育培养目标而展开的论述,可以宏观看见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这次艺文教育改革的全貌。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中文专业核心能力(阅读、思考、写作)培养;二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琴歌书画茶);三是拓展学生的能力(教学与教育服务能力;文案写作与管理服务能力;文化创意与文化服务能力)。在中文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出发点,阐述其与大学生礼仪修养之间的关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本书主要选择了一些与个人修身、礼仪有关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介绍、列举古代先贤的观点、做法,来告诉年轻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修养自己的身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展现自己的礼仪,增进自己
藏族与周边汉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因历史上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互动往来、互嵌共生,早已结成了兄弟般的情谊,他们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更彰显了一种高原兄弟民族的和合之美。本书在对这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中,揭示他们因互动往来而滋生的兄弟般的情感,研究他们在居住、生计、生活、
本书是一部地方史料集,是由徐州市政协牵头,淮海经济区多地政协文史部门组成“淮海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精心编选的反映淮海地区红色革命历史的传统教育读物。第一部分“革命风云”收录了《微山湖飞虎队》《激战定陶》等三十余篇文章,均系淮海地区的革命斗争史料;第二部分“英烈千秋”收录了《能打硬仗的虎将赵汇川》等四十余篇文章,礼赞了
《给孩子的诗画中国史》适合“小孩子”读,也适合“太孩子”“老孩子”读! 口语化:通俗易懂,启发兴趣,增加知识 好记忆:朝代清晰,逻辑严谨,老少成宜 明重点:高度精练,重点突出,纲举目张 刘福毅先生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名退休干部,也是有四十多年党龄的党员,从小喜欢读书,尤其酷爱历史。 《给孩子的诗画中国史》起初源
本书为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支助项目“巴渝文库”中的一卷。收录了47位爱国民主人士的82篇演讲稿,演讲稿收录的时间范围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6年5月。 本书按照战时宣传动员、战时政治军事、战时经济建设、战时文化教育、战时社会建设等五大篇进行编排,每篇以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国防、外交、文化
《第七卷·流年碎忆》为宁可先生的回忆录,是他去世前撰写,经过十余年的积累,终于碎忆成篇。2012年7月,宁可先生获知罹患肺癌后,在医院仍然笔耕不辍,除了校对和修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道路》一书外,把主要精力放在撰写回忆性的文章上。《南开杂忆》《儿时记忆片段》是从2005年开始撰写;《北大的四位老师》是2008年为北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