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近年来对人文社科研究极为重视,创办了一系列以文科专业为主的学术机构,并定期在校内举办“学术论坛”,以进一步推动人文社科研究。历史学科发展是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颇具特色的文科领域,有科技史、近现代史与区域经济学科下的区域社会史等硕士点或研究方向,等等,形成了具有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位一体的
《商君书》始称《商君》,又名《商子》,流传至今的本子共计二十六篇,其中两篇有目无书,是一部先秦时期的政治论文合编。本书从介绍商鞅和他的时代入手,详细梳理《商君书》的成书与流传过程。从重农重战、抑制商业、刑赏驱民、缘法治国这四个方面总结《商君书》的治国思想。从历史观、人性论及价值观上提炼《商君书》的思想内涵。详细且全面地
隋唐五代时期,洛阳上升到新的高峰。洛阳作为千年国都,这一时期或为东都、神都,或为西都、京师。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又增添了隋唐大运河中心的身份。洛阳牡丹崭露头角,牡丹花城揭开了序幕。这一时期,帝王们或多次巡幸,或长期驻守,利用洛阳“天下之中”的便利条件来统治全国,号令天下。洛阳和世界连成一片,周边民族的首领、使者、
1935年9月,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哈达铺,在此得到休整,并作出“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1936年8到10月,红二、四方面军也先后来到哈达铺。哈达铺也因此被称为“长征途上的加油站”,也是红军长征最终落脚陕北的“重要决策地”。本书由哈达铺长征纪念馆组织编写,全书围绕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时先后到达哈达铺的相关活动,
本书主要内容为以四川省甘孜州莫洛村实证研究为基础,基于莫洛村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丛书提出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识别技术”,对莫洛村的文化空间展开识别、提取、分类、解析,继而探讨文化空间识别结果在甘孜州莫洛村保护发展中的应用方向,形成一份较完整的综合性研究成果。
本书介绍了云南拉祜族名称的由来、关于云南拉祜族起源的各种说法,追溯了从远古开始,直到近现代时期云南拉祜族的发展变化,勾勒出了云南拉祜族发展情况。本书具体内容详尽描绘了拉祜族概况综述、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地方特色文化、自然或人文景观、现代风貌及发展等方面。
本书第一次从学术史、文化史视角对高平羊头山神农炎帝形象变迁进行了梳理,神农炎帝形象在历史累积过程中的变异,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融合与认同的过程。神农炎帝茶祖形象在南北方文化融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推进了神农信仰由北向南的传播。高平羊头山神农炎帝与中华文明农业起源有着相近的轨迹;高平羊头山周边的民俗与传说也承载了先民从
本文选是伍新福的个人研究及作品合集,包含“苗学研究”“湖南历史文化”“理论与方法”三大部分,共40多篇论文。汇聚了作者60余年史学研究成果之精华,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第一部分“苗学研究”包括了关于苗瑶民族源于蚩尤九黎,以及蚩尤的重新历史定位与评价。第二部分“湖南历史与文化”将湖南先秦史划分为“先楚”和“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断代史的形式,展现了从远古时代到民国时期南京地方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总体特征;下编以专题史的形式,论述了南京文学、书法、绘画、教育、宗教、科技、民俗等领域的基本面貌和突出成就,是一部全面反映南京地方文化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的力作,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本书选取了20篇河海大学本科生的优秀社会实践报告,从民生社会、思想观念、地域特色、热点问题等微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口述史等研究方法,走进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此观察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