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湖笔谈》是清代黄景治所撰的笔记体著作。据黄景治之友谢兰生在《定湖笔谈》序中所言,黄景治喜爱并善于议论,后来耳朵聋了,“不得已舍其舌之鸣而以笔鸣”。本书为黄景治以身世之所阅历、耳目之所闻见所积累而成。谢兰生高度评价了集中文章“当于人心”,“时贤争以先睹为快”,可见本笔记之价值。
本书共八卷,为清人黄鸿藻模仿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所作的一部记录传闻逸事的笔记,对广东地区的天文地理、灾异、风俗民情、人物与传说等多有记载与考辨,内容丰富驳杂。
本著主要以新材料、新问题为中心而开展的有关中国史,尤其是关于从唐代开始直至当代历史问题的新研究,整个研究内容涉及两大部分,其中一部分为研究篇,该部分是对有关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汉籍纸背宋代文献、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清代传牌、新见晋冀鲁豫契约等新材料,以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材料所见新问题的考索。第二部分则是对新近发
本书以明末清初福建遗民文人为重点研究对象,也涉及留寓他乡的遗民士人及入闽、入台抗清的江南遗民士人。主要以上述遗民群体共时性的多元化心态特征与历时性的心态嬗变为线索,着眼于闽台山海结合的地域文化视角,围绕遗民士人的著述、创作,对清初福建遗民士人在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意识下的遗民气节与家国情怀进行研究论述,探讨易代之际遗民士
本书所考察的是唐宋乡村控制问题和宋代乡村农户问题。作者意在从乡村社会的政治结构切入,研究唐宋的转型,或者唐宋的变革。作者对此问题的讨论并未循着以往的形式化思维,而深入到普通农户的社会生活史中间,通过感性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来认识这个变化时代发生的事件与历史意义。从2006年初印至现在已经15年了,基本观点仍然有意义,研究
镌刻有诗歌的石刻,是为诗歌石刻,简称“诗刻”。与诗歌刻本或写本相比,诗刻因内容与形式均较稳定,且存时久远,而独具“纪念碑性”。丽水市,位于浙西南山区、瓯江上游,境内存见有大量历代诗刻。本书作者曾长期生活在丽水,深知当地诗刻资源丰富,所以从2013起就着手进行诗刻的调查与搜集。经过十年努力,共计辑得丽水历代诗刻77方。其
本书稿主要以惊弦、齐物、心远、弘儒和落幕五个部分阐述六朝名士的精神历史变迁。在对时代整体描绘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下,又以嵇康、阮籍、王俭等人物和荀彧之死等为人所熟知的历史事件为细节支撑。从政治与思想互动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六朝精神史的变迁,指出士人在积极入仕庙堂的同时,又可以在精神上处于山林之间。“流风回雪”出自《洛神赋》:“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是由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主办的学术集刊,创刊于1990年。该刊创立伊始,其根本宗旨即很明确:整理研究历史文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创刊以来,本刊坚持这一宗旨,坚持为国家实施文化战略政策服务,贯彻严谨、笃实的学术作风,矢志不懈地努力将本刊打造成为传播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平台。本刊立足古
《1911:帝制终结》以辛亥革命为核心事件,讲述从1908年到1912年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本书从宣统皇帝登基开始,结束于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还有过改良派。对改良派也应该估计有进步的一面。戊成变法在当时受压迫,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进步性,它受到顽固派的仇恨。孙中山此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
本书记载清同治四年正月至光绪五年十月,作者游幕广州、肇庆、钦州、合浦、廉州等地的见闻,涉及当地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文人逸事等,于了解晚清广东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俞氏客居广东,在粤西时间较长,且历经数地,对粤西观察描绘较为深入。俞氏也多次寓居广州,与粤地文人学者多有交往酬唱,包括陈恭尹、梁佩兰、黎简、冯敏昌、张维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