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有诗歌的石刻,是为诗歌石刻,简称“诗刻”。与诗歌刻本或写本相比,诗刻因内容与形式均较稳定,且存时久远,而独具“纪念碑性”。丽水市,位于浙西南山区、瓯江上游,境内存见有大量历代诗刻。本书作者曾长期生活在丽水,深知当地诗刻资源丰富,所以从2013起就着手进行诗刻的调查与搜集。经过十年努力,共计辑得丽水历代诗刻77方。其
本书稿主要以惊弦、齐物、心远、弘儒和落幕五个部分阐述六朝名士的精神历史变迁。在对时代整体描绘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下,又以嵇康、阮籍、王俭等人物和荀彧之死等为人所熟知的历史事件为细节支撑。从政治与思想互动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六朝精神史的变迁,指出士人在积极入仕庙堂的同时,又可以在精神上处于山林之间。“流风回雪”出自《洛神赋》:“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是由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主办的学术集刊,创刊于1990年。该刊创立伊始,其根本宗旨即很明确:整理研究历史文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创刊以来,本刊坚持这一宗旨,坚持为国家实施文化战略政策服务,贯彻严谨、笃实的学术作风,矢志不懈地努力将本刊打造成为传播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平台。本刊立足古
《1911:帝制终结》以辛亥革命为核心事件,讲述从1908年到1912年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本书从宣统皇帝登基开始,结束于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还有过改良派。对改良派也应该估计有进步的一面。戊成变法在当时受压迫,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进步性,它受到顽固派的仇恨。孙中山此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
本书记载清同治四年正月至光绪五年十月,作者游幕广州、肇庆、钦州、合浦、廉州等地的见闻,涉及当地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文人逸事等,于了解晚清广东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俞氏客居广东,在粤西时间较长,且历经数地,对粤西观察描绘较为深入。俞氏也多次寓居广州,与粤地文人学者多有交往酬唱,包括陈恭尹、梁佩兰、黎简、冯敏昌、张维屏
本书是一本邬庆时所著的笔记合集,含《南村草堂笔记》《白桃花馆杂忆》《东斋杂志》《穷忙小记》《听雨楼随笔》五种笔记。邬庆时学识渊博,著述甚多,他在诗歌、历史、散文等方面都有大量研究和创作。他平生最痛恨文字之狱,著书立说,一丝不苟,认为“一时疏忽,千古疑传”,所以他写的文章都很重视材料的真实。
光禄镇位于姚安县北部,东邻前场镇,西倚左门乡,南壤栋川镇,北接大姚县,距县城12公里,国土面积136.64平方公里,辖11个村(居)委会、63个自然村、158个村(居)民小组、34365人。辖区内主要居住着汉、彝、回、白、壮、哈尼等22个民族。光禄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名胜古迹众多,素有“迤西文化名邦”“花灯之乡”等美称
太阳宫乡,北京市朝阳区下辖乡(地区),地处朝阳区东北部,介于东经116°25’06”-116°28’07”,北纬39°57’14”-39°59’17”之间。东接机场高速路,南临东北三环路,西临奥运功能区,北临东四环路。该书内容涵盖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地区的历史由来、自然地理、党政建设、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事业等各个方
本书是首部全面、系统勾勒和呈现康区整体历史面貌的通史著作。基于康区历史基本脉络及特点,分“古代卷”“近代卷”两册。康区又称“康藏”,是藏族传统三大历史地理区域之一。该区域地处横断山区,是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云贵高原的重要连接地带,既是藏族同西南各民族密切接触交往的地区,也是历代中央王朝经营和治理西藏地方的通道和关键区域
本书收录1875-1949年出版的报刊(《申报》另有专辑,不含在内)中有关平湖的各类报道。所收文献以报纸及期刊所登载的新闻、通讯报道、调查等为主。主要为平湖之外的报刊,平湖当地报刊未予收录。这些报刊文献的内容涉及平湖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平湖地方史的重要文献,对于扩展平湖地方文化研究的视野,开拓平湖地方历史研究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