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文”的字源出发,立足先秦原始文献与新出简帛,结合诠释学理论,对先秦儒家人文观的前史、成立、内涵进行了厘清和研究。西周灿烂的人文景观得以出现的枢纽,在于“文”从自然意转为人文意,从而奠定了作为整体性文明所必需的价值与意义根基。周文通过礼乐教化达成审美陶冶和共通感的营造,使基于文化认同的礼仪共同体得以成型,周文疲敝
本书考察了老子思想与海德格尔的联系和对海德格尔哲学研究和思想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二者关联的一些基本主题、海德格尔对老子思想的吸收,以及老子思想对海德格尔的语言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影响,尤其剖析了海德格尔对老子思想以及东亚思想的一些误解。本书特别注重探析二者在具体概念和观念方面的细微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在审美和人生上表面相似、
《齐物论释》是章太炎蕞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章太炎曾自诩为一字千金,可见其重视。在此书之中,章太炎借用唯识学对《庄子齐物论》进行贯通性阐释,建立起融佛、道于一炉的齐物哲学,同时对西方康德、黑格尔哲学也有所回应,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在近代的创新性发展。 虽然《齐物论释》在太炎先生的著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的地
本书是关于《周易》的普及导读著作。作为《周易阶梯》的姊妹篇,本书以通俗普及《周易》概念及相关背景知识为目标,语言较为通俗,表达明白畅晓,可读性较强。 作者长期从事《周易》研究和教学,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周易》及易学的深刻理解,对读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全书以答问形式,提出64条问题,略分为10类
本书以性命之学为核心讨论理学的经学思想,通过阐释《新五经》的内涵体现了儒家体用论诠释模式的确立。作者认为,朱子的哲学虽然在后代受到很多质疑,但是他手订的《四书》却被视为新的圣经。《四书》加上理学版的《易经》,宋明的理学经典的依据当以这五本书为主,作者撰名曰《新五经》,《新五经》是周公、孔子两个文化突破阶段的思想之结集。
本书除导论外,各篇原先都以单篇论文形式发表,主题相互关联,都围绕儒家身体观展开。作者认为:儒家身体观的原始模式在先秦时期就已建立,到了明代,其精义更是全盘衬出。原始儒家的身体观原型有三,一是礼义化的身体观,一是心气化的身体观,一是自然气化的身体观。秦汉以后儒者对身体的解释大体是此三类的错综结合。全书以先秦与宋明两个时段
本书主要讨论金末元初(1220—1300)东平府学和东平学派的情况,对东平府学兴复与发展的背景、过程和原因,府学师生及其学术渊源,东平学派的思想和学术特点逐一进行了探讨,从而厘清金末元初理学发展的脉络,揭示儒学学术思想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本书资料较为丰富,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多有新见,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金阳论道·《道德经》系列丛书”之种,主要是对《道德经》前九章的释读,由演讲录音整理而成。本书意在重新解释老子文字中“有与无”的内在本质,通过对“有与无”关系的再阐释,展开对老子智慧更深层次的解读。作者结合自身在绘画艺术方面的实践和对老子文字的体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道德经》新的注解版本。
《周易》的基本观点是“唯变所适”。“适”不是消极的适,而是积极的适,在适应中,让事物朝着于自己有利的方向变化。面对任何占筮者,《周易》都不会简单地告诉你问题的答案——吉还是凶,而是按照它的游戏法则,详尽地分析于你有利与不利的各种因素,让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处
该书以“儒家经典”与“记忆理论及其呈现形式”(历史语境)的双向建构为线索,具体地考察了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儒家经典文献的生成过程和演变轨迹,并对此作了深入而很富有创见性的探讨。全书分上、下二编,“上篇”论述西汉景帝武帝时期的历史、社会与政治,考察了儒家经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