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长期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颗粒态有机质研究的科研成果,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广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时地处海陆变迁最活跃的地带,该区域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优势是科研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土壤有机质分为颗粒态有机质、矿物结合态有机质和水溶性有机质,土壤颗粒态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中活性较高的有机碳库,
土壤化学是研究土壤中各种化学行为和过程的学科。本书分为9章,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铁锰矿物界面氧化还原化学、土壤中常见氧化锰的转化以及对金属离子的富集机制、无机磷和有机磷在土壤矿物表面的吸附特性和机制、土壤光化学、土壤生物化学、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重金属污染修复及典型技术案例、离子型稀土退化培肥及安全高
本书为肥料专业知识书籍,主要内容包括:复合肥料、有机肥料、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等多种肥料的相关知识总结,涉及不同种类肥料的基本知识、生产工艺、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等内容。重点阐述了各类肥料的相关概念、主要分类、产品特点等基本知识和设施设备、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生产工艺,并对各类肥料的发展现状、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前
由宿迁市宿豫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宿迁市宿豫区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组织有关专业人员,精心搜集分析整理历吏数据,以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和多年的试验、示范、肥情点、墒情点、耕地监测点等数据为基础,撰写了多篇耕地专题报告,对耕地地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内容主要包括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耕地地力评价、立地条件
农业生物地球化学是一门根据生物地球化学基本原理,研究农业生物体中微营养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的创新学科。本书共六章,前三章介绍农业生物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第四、五、六章介绍农业生物地球化学的应用与发展。全书重点阐述了农业生物地球化学的理论及原理;系统介绍了学科创建的学术背景和科研历程,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营养工
本书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程的成果之一,它全面展示了1999—2021年我国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区表、深层土壤54项元素(指标)的基本统计数据。本书按照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成土母质、成矿省、流域、行政区划、地球化学景观和综合农业区划等进行分类,采用原始数据与剔除异常值两套数据统计了全国土壤背景
本《土壤理化实验观测方法实例分析》是在土壤学实验指导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验观测验证,对已有的各种教材和文献进行修改和扩充,优化完善必要的内容编写而成的。本书通过对土壤目标检测、识别和检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在土壤理化实验观测方法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文献翔实,论证较为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共罗列了30个土壤学常用实验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中国科学院规划教学辅助材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资环学院土壤学课程的农化常规分析方面的补充材料。也是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基础上,根据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对已有的各种教材和文献进行修改和扩充,优化完善必要的内容编写而成的。内容更丰富,体例更完善。本书共罗列了20多个土壤常规指标农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农业谚语文化是农耕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收录了我国传统农业谚语和最近五十年流传的农业谚语。通过对传统农业节气谚语、生产谚语、时令谚语、气象谚语、箴言进行解析、总结,提炼与农业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与常识,以此指导农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显示,地球表面形成2-3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长达千年的时间,土壤对我们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资源。本书以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将土壤知识展示在读者面前,具体包括土壤的起源与发展、功能与分类、类型与分布、利用与改良,以及土壤的健康与保护等知识。本书的出版旨在将土壤的珍贵性、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可持续发展宏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