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给我国粮食供给保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本书以水稻为案例,就农业应对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的风险管理开展跨学科交叉实证研究,通过定量分析不同主体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管理和投资措施,以及措施采用的影响因素和实施效果,以增进我们对农业气候和
本书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特别是中国农业的影响,整理气候变化-农业适应性模型,讨论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根据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模拟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物候、适宜生长区的影响及南北气候过渡带上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扰动,探讨粮食作物生长对气候变化的自然适应;在对农业适应性决策
农业气象预报与服务是气象为现代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的基本前提和有效形式之一。本教材作为高等学校应用气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资源,被列为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型”专业建设点规划教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三百工程”项目建设教材。 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本教材以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结合我国现代农业气象业务
本书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江苏冬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大宗作物的产量和种植面积,各生育期气象服务指标和生育阶段特点,低温灾害、高温热害、渍涝害、农业干旱、干热风、病害、虫害、烂场雨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气象服务指标和抗灾救灾措施,播种、施肥、灌水、打药等关键农事活动的气象服务指标,农作物种植制度和生产时间、病虫害防治时
本书基于对不同农田水热通量的系统观测,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农田水热通量特征,研究了气象因子、作物生长及土壤水分等因素对作物蒸腾蒸发量的影响;构建了单源(Penman-Monteith、Priestley-Taylor)及双源(Shuttleworth-Wallace、Revised-Dunal-Crop-Coeffici
本书共分7个项目。主要介绍光、温、水、风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农业气象环境调控措施;气候的形成、中国气候的特点及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小气候的特点及调控措施;我国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农业小气候观测及农业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等内容。
本书利用近30年农业和气象的历史资料,通过总结分析、验证修正、归纳梳理等等方法,介绍了丹东市地理概况、气候概况、农业概况,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与产量、不同生育期的有利与不利气象条件、背景指标等。农业气候资源的资料包括气温、降水、日照、风、地温、相对湿度、蒸发、冻土、初终霜等农业气候要素30年统计资料等。
利用云南省红河州多年气象观测资料,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红河州光照、热量、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对红河州进行了精细化气候热量带和气候水资源区划;将光照、热量、降水资源结合地形、植被等因素对红河州的农业区进行了综合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将红河州划分为13个农业气候分区,并提出了各区的农经作物种植种类建议。本书可为红河州农业
河南省主要作物农业气象指标集
本书共4章,以湖南适宜油茶生产的气候区域分布等相关内容引入,介绍了油茶主要生产活动时间、气候概况、天气因素及可获取的气象服务产品等,给出了主要气象灾害防御指南及油茶主要病虫害防御指南。书后附有较为详细的油茶气候区划信息表以及油茶病虫害图例,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