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从《史记》中选取最具警策意义、影响后世深远并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解释扩展,化专深的学问为雅俗共赏的语言,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关于《史记》的一个精读本,读者可以借此了解、掌握和领悟经典中所含括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先贤的哲思,同时也可使读者反观自身,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从经典中收获愉悦和智慧。
本书以著名知识人为主角,展现大清衰亡和中国早期现代化,是目前第一本以人物而非事件为脉络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也是第一本全面、立体、真实书写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专著。内容严谨,史料丰富,论证充分,文史融合,语言生动,格式规范,创新地采用现代化“浪潮”说,原创地提出中国早期现代化三波浪潮,注重突出经世致用、大变局、现代化,“借人
本书阐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基础、生成机制、内在意蕴、重大意义、实现路径等,是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部理论读物。具体内容包括: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相适应的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发展创新等。
本书收录了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近五年的学术随笔、评论以及对谈等。作者以四辑的内容为读者呈现自己关于学科建设、精神传承等的思考与观点,颇具启发性。其间以事系人,用细致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幅学人风貌,传递出先辈学人的襟怀、风骨、信念,读来让人尤为动容。“希望来自纯洁干净,来自畅快交流,来自让人得以学海徜徉自由思考的精神家园
本书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可谓许倬云先生中国古史及文化比较研究之“门径”。 上编“社会与国家”,作者以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地理环境、农业经济、国家形态、思想方式等角度,回溯华夏中国熔铸、成型的历程,并与世界史上同期其他文明之演变对照讨论; 下编则以“传统中国与社会”为题,讨论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本书为有关“古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各个转折点”之学术论文的合集,由许倬云先生从其经典作品《求古编》中选择篇目重新编排,聚焦汉代以前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整合,从周人的兴起与社会变动、周代的社会与生活、秦汉帝国的转型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政治、文化、农业、经济体制等诸要素加以讨论。不仅厘清这一古代中国成型期社会生活方面的诸多方
《一个瑞典人眼里的中国》分为上下两卷,共25章,原著以瑞典文在斯德哥尔摩出版。作者详细记录了其在中国的生活、工作、游历、见闻和数十年的实践,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整体面貌。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国土、中国的鸦片战争、官话和普通话、旧学制、山西大学堂、传教士、在中国的田野考察、旅行记忆、救援探险、中国舞台、贸易和工业
本书以南京、苏州、扬州、徐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十三座城市为叙述主线,不仅从地理疆域上交代了一个轮廓清晰的江苏,同时又勾描出江苏省的文化全景。
本期共刊载《阎敬铭家书》《叶志超李鸿章甲午往来电》《李景铭留日家书》吴士鉴的《直讲簪豪记》、邹嘉来的《仪若日记》,以及《天津档案馆藏中国银行史料选编》等6篇珍贵史料。其中《阎敬铭家书》和邹嘉来的《仪若日记》是前刊的接续。《叶志超李鸿章甲午往来电》原件收藏于日本,内容涉及甲午战争中日两军作战情况,关于平壤之战、鸭绿江之战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律师兴、讼师灭”,律师是西式舶来品,中国传统社会原有的是讼师,两者有类似,又有不同,一个是正式法定职业,一个是在地下或半地下活动。本书聚焦清末民初法律服务群体的近现代历史转型,从明确讼师和律师法律服务群体界定入手,梳理由讼师到律师的转型进程,清晰“新从何处来”“旧向何处去”,描述旧讼师的生存状态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