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探讨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222年中国古代社会纵向的流动过程及其特征。研究从上述文献资料中搜集了约700人,通过列表追踪他们的社会地位变动,从而观察某一社会群体重要性升降的一般趋势。围绕社会流动这一讨论焦点,本研究涉及文化变革的各个方面。 许倬云 在本书中,作者自《左传》《战国策》《史记》中选取了春秋、战国
本书讨论的重点是中国历代皇朝的中外关系,包括:一、中国与其他国族的互动;二、中国本部与边陲族群的互动;三、中央政权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四、社会上层与下层的互动;五、市场经济网络的运作;六、文化学术层面,主流正统与异端的挑战者之间的互动。 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
西周以蕞尔小国取代商崛起渭上,开八百年基业,肇华夏意识端倪,创华夏文化本体,成华夏社会基石,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本书围绕华夏国家的形成这一中心议题,整合考古、文献、金文三方面的资料,对西周史上聚讼纷纭的议题,诸如西周的社会性质、封建的本质、商周文化嬗替的关系等,提出了信而有征的合理解说。不仅廓清了20世纪
本书以《资治通鉴》所记载的西汉后期至东汉末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斗争事件为主线,并参照了《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中的有关人物传记,把分散的、碎片化的历史事件,按照历史逻辑和时间顺序连缀起来,试图复原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与后果,使这些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丰满与鲜活起来,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第六卷·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是全面介绍敦煌历史文化的文化读物,本书详细介绍了敦煌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别被眷顾的地方,既是中国西交能的纽站,又是中国文化的蓄水池,活跃着众多民族,闪烁着灿烂的异城,文明的光彩,492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构成了宏伟瑰丽的莫高窟,而藏洞中的古代遗书更是研究我国,中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让宋代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期,在宋代朝廷内忧外患的存亡之际,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一众贯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臣挺身而出,发动了宋中期的革新运动,史称“庆历新政”。本书作者白切玉全面回顾了范仲淹等人扶危济困的救国举措,在展现仁宗朝清平治世的面貌之外,更彰显了他们忧国忧民、刚直无畏的士大夫精神,向现代
该书主要由四部分内容构成:非遗流芳、侨乡侨事、家乡地情、故土英才。其中,“非遗流芳”是本辑的文史专题。截至2024年1月,全市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5项,在本辑中就有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读者“阅读”古人留给今人的“信件”,体验游子心里的一抹乡愁,守护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根;在“侨乡侨事”中,有我国第一份侨刊
宝安作为深圳的前身,历史源远流长,是深港文化之根。为深入挖掘宝安历史、赓续改革精神,给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宝安区政协通过公开征集等方式,精选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前这一重要历史阶段里,原宝安县不同领域的建设者代表20名,讲述在宝安这片沃土上发生的与城市相交融的敢闯敢试的奋斗故事。讲述人来
本书稿的主要特色在于选取“二重证据法”的研究视角,以边地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中的相关记载为依据,从内、外两个层面全面分析秦汉使者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为此,作者采取宏观论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将其置于长时段的历史背景中予以贯通研究,不仅关注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差异对比,而且重视对于政治学、统计学、民族学、考古学等
永胜自明代以来的历史文化,是一种紧紧依托于农耕生产、体现农耕文明的农耕文化。永胜农耕文明的辉煌,与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明朝洪武年间实施的“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据可考史料分析,自明代以后,永胜地方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并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文化传统的永胜“边屯文化”。边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