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与认识论毋庸置疑是哲学必不可少的核心组成部分。知识和信念也是形式认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信念是认知主体所相信的命题。一个认知主体相信的所有信念构成了他的信念状态。信念状态会随着认知过程而不断动态变化。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接收信息的途径,会源源不断带来各种各样的新信息,引发认知主体对新信息的评价,进而形成新的信念。
丛书本卷聚焦于现代英美政治哲学,即1900年以来一个世纪的英美政治哲学。如伯林所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的英美政治哲学几乎没有可读的著作。当代政治哲学成为热点是在1971年罗尔斯《正义论》出版之后,如潮水般的批评与讨论掀起了当代政治哲学的热潮。不过,在罗尔斯之前的英美政治哲学家中,还有实用主义、伯林和哈耶克值得书写,
本书稿为知名哲学学者许煜过去十年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哲学、技术和艺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个体化理论,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谢林、黑格尔)到海德格尔和西蒙东,呈现了许煜对法德哲学的诠释与拓展。第二部分重点讨论他提出的宇宙技术概念,许煜旨在建构一种针对技术的新的哲学探究,从而超越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技术理论。第三部分关
从事思想史研究的学者常常将自己描述为窃听过去对话的人、不同思想世界的探索者,以及过去社会的转译者,而批评者时常嘲讽他们只狭隘地关注少数人的思想;不过,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思想并对其做出理性评估的角度来说,思想史俨然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思想史导论中,作者首先考察了思想史的发展历史
它不能是我们富有,却能使我们自由。《新哲人》2013年创刊,澳大利亚季刊,已出版至40期,每期流通50000+。《新哲人》每期探索一个根本问题,比如生而为人、消费主义、玩、时间、旅行、平衡、死亡。围绕这些主题给出了有趣的思考,探索如何过上更充实、更快乐、更自由的生活。本期主题为爱。爱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书在“克己复礼”问题溯源的基础上,从礼的精神性入手,重审孔孟“礼”论的精神性意涵,并以汉代、魏晋、两宋、明清等时期为节点,梳理了“克己复礼”的诠释流变,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克己复礼”诠释彰显出的不同风貌。本书特色和优势在于对克己复礼的诠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读。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更加注重对于“克己复礼”的
本书精心收录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并综合了作者最新的哲思。从内容上看,主要分成四部分:第一编站在中国哲学的角度,重点讨论仁者、儒家心学、新儒学、儒家义务论伦理,进而阐述应如何从语言现象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第二编插入比较哲学视角,在阐述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儒家知行学说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哲学观念的对比,展开讨论孔子
本书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技术的本质、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哲学思考:技术的本质是造物,即制造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现的人工自然物;技术是人类造物的手段,真正的“造物主”是人类。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人与物的关系是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技术的内在矛盾是它与自然和人的矛盾,但其本身无法解决这些矛盾。 本书评价技术的哲学立场是维护人的生
本书由四卷本组成,立足对哲学发展史中的内在困难及其思想方法症结的批判性感悟,意在探索和创立一种崭新的哲学思维方法,即概念定义和哲学理论建构的综合演绎方法,并通过具体的示范性运用证明其可行性。概念定义和哲学理论建构的综合演绎方法,将模糊的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精神,升华为拥有自己严格方法论和具体操作规范的哲学行动方案,它用牺
本书试图通过十讲的内容,给现代科学、道德、艺术等方方面面的典型特征及其变化类型以一种大略的刻画,尽量点出那些对于现代理解而言关键的因素,比如人的有限性、现代科学的经验性和数学性特征、现代契约论与社会概念的兴起、资本主义文化批判与后现代的要点内容、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中欣赏方式的转变等,同时将它们组织在一个框架中,并且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