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古代历史通俗读物,主题是西晋灭亡和东晋建立的这段历史。西晋末年,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拉开帷幕。由于政治斗争的漩涡、民族冲突的硝烟以及自然灾害的洗礼,西晋政权风雨飘摇,社会动荡不安。在这股历史的洪流中,西晋皇族与士族精英选择南迁,寻找新的生存土壤。公元317年,司马睿在江南的建康(今南京)擎起东晋的大旗,一个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以古希腊、罗马对中国的认识为开端,从地理大发现、传教士入华着手,从认识和想象两个角度,从互动与交流的视野,梳理欧洲早期关于中国知识和形象的形成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作者认为互动的交流、相互的影响、共同的创造是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根本性特点,并基于
本期共刊发近代史料7篇,笔谈文章2篇。《穷愁录》为李慈铭同治元年四月至闰八月病中之读书、见闻记录。《左宗棠未刊折件五种》收录左宗棠自光绪十年(1884)至光绪十一年(1885)折件五种;《贺涛藏友朋弟子书札辑证》收录贺涛友朋弟子书札62通;《蔡锷电文稿辑录》为蔡锷于1912年12月至1913年4月间的电稿181封;《川
近年来,大运河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范畴,相关研究见诸文学、地理、历史、经济等学科门类,蔚为大观、渐成显学。本书以江苏省内大运河沿线的八座城市(徐州、宿迁、淮安、扬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书写对象,兼顾运河城市的“前世”与“今生”,集结江苏省内大运河研究优势力量担纲执笔,对大运河做权威历史叙述。同时,加入当下热
传统文化来自祖先对生活的体验,原本是活泼泼的,古人觉得有用,于是撰刻成文辞,蛰藏在经典之中。本书试图勾勒出日常生活里人们对传统的无心之感,让文化从古老的典籍中跳跃出来,触碰纷繁多彩的日用俗常,感召当代人的平凡时光。
《梦粱录》二十卷,是南宋人吴自牧撰写的一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该书仿效《东京梦华录》体例,记载南宋临安的郊庙、宫殿、山川、人物、市肆、物产、户口、风俗、百工、杂戏和寺观、学校等,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活动,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都城的面貌,提供了较丰富的史料。书中妓乐、百戏伎艺、角觝、
《刘尚书(秉璋)奏议校证》八卷,附录一卷,长洲朱孔彰编,光绪三十四年江宁刻本,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辑,正文凡202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民生、地方治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全书真实地纪录了刘秉璋任江西、浙江巡抚、四川总督期间在稳定海疆、察吏安民、发展生产、兴办实业、奖励农桑、捐资助赈、关注民生、
“人是太复杂的一种动物,其复杂程度有时让人类自己也瞠目结舌。”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历史人物,尤其难以书写。 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独辟蹊径,“不批判也不仰视,他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大众耳熟能详吴三桂、曾国藩、慈禧、朱元璋等历史人物就这样被撕去各种光怪陆离的标签,展示了他们在善恶的纠缠中,
乾隆的统治占据了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将康乾盛世推向巅峰。除了康熙、雍正为其打下的良好基础外,自制力强、勤政、处理问题果断迅速、善于吸收历代统治得失、感情生活比较专一、健康长寿等是乾隆能够成功缔造盛世的重要因素。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典》内容涉及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车马、饮食等诸多领域,介绍了众多中华文化常识,能帮助孩子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面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体悟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全书紧贴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精准指向古代文化常识版块,全面覆盖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