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如何能走上和平之路?有关国家之间如何化对立为和解?如何将敌意化为信任并共同走向繁荣?对于这一系列重大问题,作者借用欧洲国家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作者希望能从相关方面推进与支持亚洲一体化的进程,推进的经验主要是借鉴二战后欧洲走过的从战争到和平、稳定与发展的路程。贯穿《国际关系研究丛书:全球化时代的亚洲区域联合》的思
《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修订译本)》聚焦于19世纪晚期大清朝与英国之间的“帝国碰撞”,对“帝国”问题进行了跨文化的历史研究。作者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着重分析法律、外交、宗教、语言学及视觉文本中的知识传统和话语政治。通过爬疏相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作者处理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文本和历史事件,如国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法兰西战略文化》是国内学术界首次从战略文化视角研究冷战后法国对外战略的科研成果之一。作者认为,法国之所以能够逐步适应冷战后国际战略格局、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发挥重要影响,以大国地位为指归的法兰西战略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兰西战略文化塑造了法国的软实力、强化了法国的硬实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造
本书共分为:上古时期——纵横捭阖;中古时期——始通世界;近古时期——广交天下;近世时期——半开国门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郑庄公灵活多变的外衣、不畏强权的外交家晏婴等。
本书从巴基斯坦的视角探讨了阿富汗冲突,分析了巴基斯坦既支持美国,又同情阿富汗塔利班的含混政策的根源。作者里亚兹·穆罕默德·汗系巴基斯坦前外交秘书,他在本书中考察了众多事件,并将自身的经验和视角纳入对巴阿关系的大叙事之中。
本书以印美关系经历了从“一种新的伙伴关系”到“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球伙伴关系”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三级跳”式的跨越发展。但总体上,在中国实力与影响力上升并明显强于印度的大背景下,印美全球伙伴关系的战略契合大于战略分歧。“和而不同”将成为印美全球伙伴关系的常态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西方开始了冷战,新中国成立后也处在冷战的大背景中,本书描述了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个阵营在全世界的斗争,有在各个地区的争夺,有在各方面施展的谋略,还有一定的妥协。同时叙述了中国政府在这些事件中的所作所为,重点介绍了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国媒体对大量国际
刘志云编写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第4卷2014)》旨在瞄准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的学科前沿,积极开展国内外同行学术交流,荟萃国内外跨学科研究的优秀成果,推动国内外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跨学科研究的进步。《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第4卷2014)》所收录的文章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进行了跨学科领域的研究。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国家统一时期,外交对这一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汉代外交体制丰富深刻的历史内涵,对于今天仍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意义。而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汉代外交体制的著作,本书试图弥补这一不足。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汉代外交体制的力作。作者充分利用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从外交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