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史禄国的《通古斯人的心智丛》是人类学尤其是萨满文化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是通古斯人及其萨满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他挑战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萨满教精神病理说”,基于通古斯文化的全面系统考察,提出人类学的族团化(ethnos)理论,并落实到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中长达六年的
本书汇集了张铠研究员关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全书分为九章,分别介绍了美中贸易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奠基、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其史学成就、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国际学术思潮对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影响、美国学者魏斐德和费正清的中国史研究、太平洋学会中国精英与美国中国学研究、“中国皇后”号开辟直达中国贸易
本辑专论文章是对《潮学集成·文学卷》所做导读,对历史上有关潮汕文学的成果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归纳,同时凸显国际视野,研究与潮汕文学相关的世界华文文学,使读者可一览潮汕文学史的概貌。本辑多篇论文的研究视角比较特殊,集中展现了潮汕地区的海洋文化,比如《19世纪廖内华人社会形成与椒蜜业的关系》《19世纪居汕西人著作中的潮汕海
本书以汉代以来所撰西域地区已散佚的文献(含普通古籍、舆图、绘画、重要石刻)为整理研究对象,利用历史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个案研究和综合分析。特色和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辑录佚书所参阅的资料,涉若干史部、子部古籍,以及一些佛教典籍;将佚文的辑校与辑文的考证紧密结合起来,所辑得的西域佚书、佚文较为
所谓书籍之交,是指民间非商业性的书籍往还,包括赠送、借阅、临时展示等。明清时期是传统社会中私家刻书(“寿之梨枣”)、图书流通的繁盛时期,因而士大夫书籍之交最为普遍。书籍之交的最主要形式是以书为礼,而赁板印刷则为我们展示了书籍之交的另一个面向。当然,赠书是礼物交换的一种形式,因此,不合情理的索赠也会招来“伤廉伤惠”之喻。
该著利用较为丰富的商会档案和报刊资料对西南边疆地区近代商会治理的历史脉络和治理机制作整体深入的探讨,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一独特区域内近代商会治理的多元样态,从国家治理、组织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和精英治理等层面建构西南边疆地区近代商会的“五维”治理体系,初步探讨近代商会治理在西南边疆地区呈现的异质性,重点阐释国家、商会
清末新政作为晚清的最后一场改革运动,它的产生、发展和结局既与清末政局的演变息息相关,同时又对清末政局产生重大影响。也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之所以未能挽救清王朝,原因在于新政改革恶化了官民矛盾、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矛盾及清政府与民间立宪派之间的矛盾,严重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同时也是由于新政本身具有颠覆清朝统治的内在动力。在以往研
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一项社会组织管理形式。该制度起源于明末女真的氏族组织,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成八旗(即后来的八旗满洲),具有政治、军事、生产三种职能。随着后金(清)势力扩大,到皇太极时期,增设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如此,三种组织对应着满洲旗人、蒙古旗人和汉军旗人三种旗人,三种旗人在清代构成了旗人社会。本书是关于
越文化是浙江文化的根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先秦、明代和民国初年的辉煌之后,越文化迎来新中国诞生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在为新中国七十年的文化学术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多方面贡献的同时,也不断焕发出蓬勃生机。为进一步梳理越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体认越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浙江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