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第四十八辑)》由七个栏目组成:纪念康德诞辰300年、古希腊哲学研究、中世纪哲学研究、近代哲学研究、现代哲学研究、主题讨论:无限-时间-永恒、书评。纪念康德诞辰300年栏目刊登了赵敦华教授在纪念康德诞辰3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古希腊哲学研究栏目收录了两篇文章,一篇是《重审Doxa(意见)在苏格拉底知识
本书为《反事实条件句与结构方程语义学研究》9章及参考文献。结构方程语义学相较于原有的反事实条件句语义学具有一定的优点,它可以解决如果给定的反事实条件句是真的,我们如何系统地指定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并捕获涉及它们的有效推理模式的问题。但这一研究领域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本课题主要讨论了反事实条件句传统研究进路、珀尔
“我是谁?”“我是不是个疯子?”“我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吗?”每天,几百万人都会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他们想问的问题,从大到小,各式各样。人们总试图弄明白一件事的意义,或者对我们的影响,而这些问题有一些共同点,它们涉及的领域,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触及到的。本书中的一系列章节将解答人们在网上提出的各种重大的、急迫的、存在主义的问
基于第二卷(上册)所构建的超绝发生学诸原理,《超绝发生学原理》第二卷(中册)首先揭示了实践中人格的三个维度以及与之相对的世界的实在性;然后进一步探讨了认识与实在的关系,阐明了实在的本质以及认识真理的可能性,对语词(语句)如何可能具有意义做了细致的分析,并批判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概念;最后对超绝发生学的泛心论形象做了完整
印度教自称“永恒的法”或“吠陀法”,是南亚次大陆上大多数人数千年以来的生活方式,弥久弥新。它渗透到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全面塑造了印度社会,构成一种无所不包的教化。对于古印度人来说,“法”并非单纯的法律,而是宇宙、社会、人生的正当秩序。具体到日常经验当中,则成为政制性的法度或礼法。为了理解印度教文明的这个浓缩而丰富的内核
作者提出,在亚里士多德以《物理学》和《论天》为代表的关于自然世界的著作中,既有修辞式的表征,更具备哲学式的内核。必须考虑到自然哲学的政治危险,才能理解亚氏的修辞术。本书提供了相关例证,用以说明亚里士多德曾刻意伪装自己关于自然世界的部分思想,他一面以其写作方式缓和来自权威的敌意,一面仍然着眼于解决终极起源的问题。作者在证
《〈德意志意识形态〉通释》隶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释》丛书。本书立足广泛的国内外前沿研究,从七大维度深入阐释。于学术史层面,系统梳理《形态》的中外研究动态、剖析学术争议及背后困境,展现多元文化与学术流派交织碰撞的思想图景,为后续研读夯实基础。文本结构通释紧扣“人的本质”,从历史、现实、理论逻辑三维度拆解,助力读者洞悉
本书以虚构的形式,记录了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希腊诸神重临欧洲,这些神灵和古代先贤每个夜晚都相聚在意大利的不同城镇,共度了七个夜晚,一起讨论他们对英国当代社会的认识。作者在狄俄尼索斯的帮助下,出现在先贤们相聚交谈的现场,并记录了他们的对话内容。这部著作在写作形式上模仿了柏拉图的对话录,以诸神及伟大思想家们之间对话的形式,探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400年)出身于雅典名门望族,因战争中指挥失利则被流放20年,于公元前404年左右返回雅典。修昔底德以其《伯罗奔半岛战争志》而与希罗多德、色诺芬并列为古希腊三大史家之一。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半岛战争志》是古希腊经典中的翘楚之一,目前国内虽然已经有三个译本,但译文的信达雅都还不尽如人意,尤其注释不
康德伦理学作为现代道德哲学的重要代表,在伦理学史以及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发展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康德伦理学在道德自主性(Autonomy)的基础上,将“道德”与“自由”相连,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上重新为法权(Recht)和德性(Tugend)寻找到基础,为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同时,这种道德自主性进一步延展到了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