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图说》共收录上海俗语文章250篇,这些俗语都是上海俗语大家汪仲贤先生去世后新产生的“与时俱进”的俗语;以及汪仲贤先生在《上海俗语图说》中遗漏没有收录的旧有之俗语;还有就是与汪仲贤先生他见解不同的俗语。其堪称《上海俗语图说》的姐妹篇。
\\t其文章形式与《上海俗语图说》相似,也是采用“一条俗语,一段故事,一幅漫画”的形式,篇中俗语具生动故事情节,有的有典故可寻;漫画夸张形象地展示俗语内涵。内容生动有趣,雅俗共赏,展现了当时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民众的人生百态。
\\t此次整理出版,完全按照当时文章刊发顺序编排,除对明显错字做了更正外,尽最大限度地再现文章的原来的语言文法及时代历史风貌,不仅有助于真实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与语言文字的变迁,而且对于语言、民俗、文化、社会等各界的研究兼具一定的文史价值。同时新版增加了上海话俗语篇目索引,更加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t此为“上海话俗语系列”之一,该系列共包括五部作品:《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洋泾浜图说》《上海话俗语新编》《海派俗语图解》。
		
	
以“一条俗语,一段故事,一幅漫画”的形式,全面展现了昔日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民众的人生百态。
上海话俗语系列:《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海派俗语图解》《洋泾浜图说》
《上海话俗语新编》上海话系列图书:《上海话童谣》《新版自学上海话(附MP3光盘1张)》《小学生学说上海话(附CD光盘1张)》《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妙趣横生上海话》《上海话流行语新编》《上海话流行语》
小霸王庄掌故 
一糟兄 
二贼腔 
三触祭 
四吃瘪 
五吞头 
六牙签 
七小开 
八讲经头 
九老毛 
一○穷爷 
一一末老 
一二吃排头 
一三照牌头 
一四三点水 
一五拖车 
一六吃得死脱 
一七阿桂姐 
一八萝卜头 
一九宿货 
二○自说自话 
二一老大 
二二臭盘 
二三假老鸾 
二四老口失匹 
二六摆堆老 
二七洋盘 
二八茄门 
二九黄牛 
三○硬伤 
三一翁中 
三二挨城门 
三三出松 
三四魁色 
三五穷并包 
三六触壁脚 
三七弗领盆 
三八血血叫 
三九搭壳子 
四○脱底 
四一打过明白 
四二吃价 
四三照子过腔 
四四勃头颈 
四五跌囚牢 
四六PAWN 
四七落门落槛 
四八搁血 
四九交落 
五○蜡烛 
五一摆华容道 
五二大亨 
五三拔苗头 
五四温功 
五五装由头 
五六太平山门 
五七弗摸鸾 
五八戚门陆氏 
五九冷气黄鱼 
六○老爷 
六一酥桃子 
六二吓坏人 
六三吃豆腐 
六四邱路角 
六五孵豆芽 
六六摘台型 
六七派头九十六 
六八别头寸 
六九扮跌相 
七○嘴五舌六 
七一放龙 
七二黄坤山 
七三发嗲 
七四老举三 
七五一脚踢 
七六杠皮 
七七弹琴 
七八囤乱 
七九小儿科 
八○王牌 
八一吊儿郎当 
八二受触 
八三有种 
八四看过看伤 
八五名件 
八六开花 
八七灰钿 
八八开后门 
八九热络 
九○鬼讨好 
九一硬黄 
九二泰山 
九三卵皮面孔 
九四吃生活 
九五半刁子 
九六开方子 
九七工钿 
九八装洋 
九九朗声 
一○○揭眼药 
一○一一○一 
一○二豁边 
一○三户头 
一○四走油 
一○五吃屑 
一○六老门槛 
一○七白老虎 
一○八服贴 
一○九刮皮 
一一○赤老蹦 
一一一吃闪 
—一二翻门槛 
一一三弹硬 
一一四瞎乱斗 
一一五搅七拈三 
一一六一只袜 
一一七过期票子 
一一八吃血 
一一九劈霸 
一二○朝阳码子 
一二一滑显 
一二二插蜡烛 
一二三还槽 
一二四剪边 
一二五顶山头 
一二六横斗 
一二七开条斧 
一二八照会 
一二九吃得开 
一三○咸肉 
一三一另有一功 
一三二和调 
一三三臭嘴 
一三四削老 
一三五极灵牌 
一三六光棍 
一三七落胃 
一三八识相 
一三九花瓶 
一四○吃斗 
一四一甩翎子 
一四二触铲 
一四三横竖横 
一四四小抖乱 
一四五搭脉 
一四六拿橘 
一四七狗皮倒灶 
一四八扎硬 
一四九败兆 
一五○程麻皮房子 
一五一翻底牌 
一五二急棍 
一五三拉台子 
一五四失风 
一五五白虎 
一五六浪点子 
一五七搭浆 
一五八鸭屎臭 
一五九海外 
一六○犹太 
一六一揩油 
一六二白相人嫂嫂 
一六三定头货 
一六四屎裤子 
一六五老枪 
一六六捞横荡 
一六七脚踫脚 
一六八吊膀子 
一六九锡箔灰 
一七○滑脚 
一七一小房子 
一七二寿星寡老 
一七三先生 
一七四带歪 
一七五卵子劲 
一七六老举 
一七七吃得光 
一七八夏侯悖 
一七九填刀头 
一八○伸梢 
一八一闲话一句 
一八二生意浪 
一八三吞头 
一八四赤老 
一八五吃冤家 
一八六调枪虾 
一八七闯穷祸 
一八八起码人 
一八九燕子窠 
一九○跟屁头 
一九一崇腔 
一九二发甲 
一九三别苗头 
一九四卖样三千
 前  言
\\t 
\\t上海话又称沪语,是吴语的代表方言,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回音、文化血脉、时代记忆。上海话是最早接受了近现代世界文明洗礼的,又汇聚了江南文化风俗的大方言,尤其在民间活跃的思维中不断创造出的大量极具海派特色的民间俗语,这些鲜活的上海话俗语,对社会生活有极大的概括力,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t这次我们从20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出版的小报中,囊括了当年以连载形式发表标于“上海俗语”总纲下的诠释文字,这些被当年小报上文人称作“上海俗语”的语词,是广博多彩的上海话俗语中的一小部分,反映的是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方言、社会的一角面貌。
\\t1932年由汪仲贤撰文、许晓霞绘图的《上海俗语图说》最早在上海小报上连载,首开把上海话的一些坊间俚言俗语以“俗语图说”连载的形式。这些俗语和漫画展现了当时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人生百态之一部分,可谓上海“浮世绘”之一角风景。之后效颦者颇多,各种小报上洋场作家不断对上海话的一些俗语进行演绎诠释。
\\t这些“上海俗语”总纲下的诠释文字,其中连载比较完整的作品有十部:《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汪仲贤文、许晓霞图),《洋泾浜图说》(李阿毛文、董天野图),《上海新俗语图说》(尉迟梦文、陈青如图),《上海闲话新篇》(姜太公文),《新语林》(浅草文),《海派俗语图解》(萧萧文、江郎图),《舞场俗语图解》(亚凯文、徐润图),《舞场术语图解》(尤金文、佩卿图),《骂人辞典》(之明文)。
\\t这些作品合计约190万字,共有1150多篇上海话俗语文章,插图800多幅,内容大多秉持“俗语图说”的形式,文图俱佳。根据上述作品的具体情况,现整理出版取名为《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洋泾浜图说》《上海话俗语新编》《海派俗语图解》五部作品,其中前三部独立成编,后两部为作品汇编。
\\t这次整理出版这些上海话俗语,本着尊重历史再现历史的原则,尽可能保持原来作品的历史面貌。主要特色如下:
\\t一是全面交代了各部作品的来源,做到有典可查,便于后来者深入研究,同时对于作者也尽可能加以介绍。
\\t二是对早年出版过的作品进行比对考证,如1935年版的《上海俗语图说》,其中两篇文章不是汪仲贤撰文,重新整理出版时进行了说明以防“以讹传讹”;对文章发表时的变化过程也进行了说明,以有助于全面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其发表真相。
\\t三是完全按照文章当时刊发顺序编排,真实再现作品历史风貌及作者创作心路历程。对于个别篇目只有标题而没有正文的或序号跳跃的均加以注明。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版的《上海俗语图说》一书,文中涉及前面交代的内容会以“见第×篇”表述,因未按刊发顺序编排,无法找到相关内容。本次重新整理出版,完全按照刊发顺序编排,再现历史真貌。
\\t四是除对明显错字做了更正外,语言风格、用字、标点符号等都一并按旧。对一些看不清楚的字,用“囗”符号标注。对于现今在普通话用字中作为异体字取消,但在上海方言中含义或用法不同的字,仍以原字面貌出现,如“睏、搨、捱”等字。有的字是当年的通用写法,也一应如旧,如“帐目、服贴、陪笑、搁楼、如雷灌耳”。有的词条在原文中有不同写法,均不作改动,如“小瘪三”“小毕三”,“出风头”“出锋头”,“吃牌头”“吃排头”,“搅七廿三”“搅七拈三”。如此则有助于了解当时的语言文字变迁,且对于语言、民俗、文化、社会等各界研究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t五是把竖排繁体字改为横排简体字,书前加了目录,还配以上海话俗语篇目笔画索引方便查找,使得新版不仅具有一定的文献历史价值,更适合社会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