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新
定 价:120 元
当前图书已被 10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柳诒徵
- 出版时间:2014/6/1
- ISBN:9787206095009
- 出 版 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203
- 页码:106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精选此时大师名家之有关学术文化经典著作,以期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文化做一系统整理。
为《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系列之计,故以史学、国学、文学、一般学术著作之顺序编排。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旨在为读者提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精品。因时应势而现出版高峰,大师名家之作数量激增,质量上乘,对此时及后世的中国学术发展与演进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柳诒徵编著的《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包罗宏富,内容丰赡。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自远古至两汉,是为中华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自东汉至明代,是为鳊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自明代至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总序
在几十年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化学术史颇感兴趣。尤其是在1995年至1996年我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知名教授杜文君老师一起撰著《中国现代文化志》一书时,更是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学术史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由此,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学术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尤其是那些文化泰斗、学术大师、扛鼎巨著、思想流派、异说纷争等,更令我铭刻在心,萦绕于怀。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那段荚英厉厉、千唱万和的历史,仍然是激动不已。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并逐步取得革命胜利的时期。前后两次历史性的开国,前者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者标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其间38年,是中国社会逐步实现由旧到新的转变时期,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相适应,中国文化也在古今中西文化的冲突、反思、融合中变革着、发展着:社会文化的结构和内容在更新,西方文化被大量引进,中国传统文化也适应时代变革而被重新阐扬;一些原有学科的内容、体系在变革,许多新的部门文化纷纷兴起;出版了近十万种图书和无以计数的出版物,其中有不少革故鼎新、出类拔萃之作;中等以上学校培养了近五百万名学生,产生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科学家,等等。这一时期在文化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是现代思想文化的源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当时中国的根本国情,制约着现代中国文化的主题、结构、性质、内容和特征。 “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没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没有这些阶级的政治力量,所谓新的观念形态,所谓新文化,是无从发生的。”但是从思想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现代文化是从古代的、近代的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演变,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走向等,都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纵观20世纪初年至1949年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般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的基本状况是,由甲午战争后起始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已经开展起来,资产阶级新的文化体系逐渐形成,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成为新文化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而新文化领域各部门也都为宣传民主、自由、平等服务。这时,文化战线上主要是资产阶级新文化与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有这种性质。资产阶级在领导文化变革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能够站在时代前列、代表中华民族“讲话”、 “呐喊”的思想家。可是,他们无力战胜帝国主义文化和中国封建文化的反动同盟:中国资产阶级文化革命同其政治革命一样,始终未能彻底完成。
……
弁言
绪论
第一编 上古文化史
第一章 中国人种之起源
第二章 洪水以前之制作
第三章 家族及私产制度之起源
第四章 政法之萌芽
第五章 文字之兴
第六章 洪水以后之中国
第七章 衣裳之治
第八章 治历授时
第九章 唐虞之让国
第十章 治水之功
第十一章 唐虞之政教
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
第十三章 忠孝之兴
第十四章 洪范与五行
第十五章 汤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
第十七章 传疑之制度
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兴
第十九章 周之礼制
第一节 国土之区画
第二节 官吏之职掌
第三节 乡遂之自治
第四节 授田之制(附兵制)
第五节 市肆门关之政
第六节 王朝之教育
第七节 城郭道路宫室之制
第八节 衣服饮食医药之制
第九节 礼俗
第十节 乐舞
第十一节 王朝与诸侯之关系
第十二节 结论
第二十章 文字与学术
第二十一章 共和与民权
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变迁
第二十三章 学术之分裂
第二十四章 老子与管子
第二十五章 孔子
第二十六章 孔门弟子
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变迁
第二十八章 诸子之学
第二十九章 秦之统一
第三十章 秦之文化
第三十一章 汉代内外之开辟
第三十二章 两汉之学术及文艺
第三十三章 建筑工艺之进步
第二编 中古文化史
第一章 中国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东来之故
第二章 佛教人中国之初期
第三章 诸族并兴及其同化
第四章 南北之对峙
第五章 清谈与讲学
第六章 选举与世族
第七章 三国以降文物之进步
第八章 元魏之制度
第九章 佛教之盛兴
第十章 佛教之反动
第十一章 隋唐之统一及开拓
第十二章 隋唐之制度
第十三章 隋唐之学术文艺
第十四章 工商进步之特征
第十五章 隋唐之佛教
第十六章 唐宋问社会之变迁
第十七章 雕板印书之盛兴
第十八章 宋儒之学
第十九章 政党政治
第二十章 辽夏金之文化
第二十一章 蒙古之文化
第二十二章 宋元之学校及书院
第二十三章 宋元间之文物
第二十四章 河流漕运及水利
第二十五章 明儒之学
第二十六章 明之文物
第三编 近世文化史
第一章 元明时海上之交通
第二章 西教之东来
第三章 明季之腐败及满清之勃兴
第四章 西方学术之输入
第五章 清代之开拓
第六章 满清之制度
第七章 清初诸儒之思想
第八章 康乾诸帝之于文化
第九章 学校教育
第十章 考证学派
第十一章 国际贸易与鸦片之祸
第十二章 内治之腐败及白莲发捻之乱
第十三章 外患与变法
第十四章 译书与游学
第十五章 机械之兴
第十六章 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
第十七章 法制之变迁
第十八章 经济之变迁
第十九章 最近之文化
第二章洪水以前之制作
部落时代,统系无征,年祀莫考。诸称某皇某帝之事迹年代,要皆仅可存疑。
《礼含文嘉》称:“三皇:虑戏、燧人、神农。”
《春秋运斗枢》称:“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也。”
《潜夫论》 (王符): “世多以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日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是与非未可知也。”
《春秋命历序》称五帝为:“炎帝号日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岁。次曰帝宣,日少昊;一日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乃至尧。”
孔子删《书》,断自唐、虞。盖以唐尧时有洪水。考史者当以此为界限。洪水以前之文物,大都为洪水所荡涤,虽有传说,多不足据也。洪外之祸,历时甚久。
《中国历史》(夏曾佑):“《尧典》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则其水之大可知。然不详其起于何时,一若起于尧时者然。今案女娲氏时,四极废,九州裂,水浩漾而不息。于是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四极,积芦灰以止淫水。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共工氏振滔洪水,以薄穷桑,江淮流通,四海溟汇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似洪水之祸,实起于尧以前。特至尧时,人事进化,始治之耳。考天下各族述其古事,莫不有洪水,巴比伦古书言洪水乃一神西苏罗斯所造。洪水前有十王,凡四十三万年,洪水后乃今世。希伯来《创世纪》言耶和华鉴世人罪恶赁盈,以洪水灭之,历百五十日,不死者惟挪亚一家。最近发现云南保保古书,亦言洪水,言古有宇宙干燥时代,其后即洪水时代。有兄弟四五人,三男一女,各思避水,长男乘铁箱,次男乘铜箱,三男与季女同乘木箱。其后惟木箱不没,而人类遂存。观此,则知洪水为上古之实事。而此诸族者,亦必有相连
故矣。”
洪水之前后地势,亦有变迁。
《尸子》:“古者龙门未开,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阜高陵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
《墨子》:“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
然由洪水以后观之,社会事物,已渐完备,似非一时所能创造,则其渊源所自,必多因袭于前人。其由草昧榛狂,渐底开明之域,历年甚远,作者孔多。后世所传,逸文只句,虽多挂漏,尚可推寻。所谓“自古”、“在昔”、“先民有作”者,不得悉诋为谰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