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四川省社科院和四川省统计局共同完成,通过总报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篇、城镇发展质量篇、案例篇和附录五部分阐述了四川省城镇化的发展现状、特征,以及发展测度和前景;从农民工总体状况、住房保障、城市融入方面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城镇发展质量而言,四川省致力于推动城市群发展、统筹城乡制度建设以及深化重点镇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强调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四川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本书编委会
作为“理性人”的农业劳动力转化为非农就业者、发展决策者将农村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其根源都在于,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非农部门的要素效率更高。对于四川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地区来说,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集聚,而是一个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使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的过程。
1980年6月,四川人“敢为天下先”,摘掉了人民公社的牌子。30多年来,四川与全国一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2013年末四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454元,其中非农 四川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本书编委会
作为“理性人”的农业劳动力转化为非农就业者、发展决策者将农村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其根源都在于,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非农部门的要素效率更高。对于四川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地区来说,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集聚,而是一个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使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的过程。
1980年6月,四川人“敢为天下先”,摘掉了人民公社的牌子。30多年来,四川与全国一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2013年末四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454元,其中非农产业增加值占87.0%,城镇常住人口占比达到44.9%,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058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367.6元和7895.3元。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提速和全球化加速融合,四川不再是一个单纯地向发达地区输送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西南腹地省份,而是加速融入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与此同时,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具有九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在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四川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既有几十年量变积累产生的质变,也有外部形势变化对四川省产生的多重影响,客观描述发展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宏观发展政策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省内就业农民工规模超过省外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紧紧抓住劳动力比较优势,向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组织输出了大量劳动力,在为全国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提升了本地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同时为人口的非农转移提供了充实的资本、能力的积累以及心理准备。“十二五”期间,省内务工的农民工规模快速扩大,2012年省内务工农民工数量为1292万人,这是1992年以来首次超过赴省外务工人员的数量,2013年延续了这一现象。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典型的非农就业特征,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水平普遍较高,对城市的认同度高,融入城市意愿强烈。经过数年的调整和完善,四川省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基本建成,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能够较好较快地适应就业市场,但完全融入城市生活还有一定差距。这部分群体的规模庞大且在“十三五”期间有进一步扩大的态势,如何使其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并居住稳定,以积极的心理参与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的社会力量,是一个紧迫的、重大的、系统性的课题。
“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人口规模化集聚和由城到乡的流动同时发生
“十二五”期间,四川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进入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总体上从满足基本需求提高到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由此带来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重要变化。一是城镇发展由规模型向规模与质量并重型转变,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公共空间、环境质量、人文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二是更加注重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单一城市建设向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转变,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转为城乡之间互联互通;三是社会结构多元化和产业分工精细化引致居民需求异质化和选择主动化,进而影响经济集聚方式、规模和速度。
2013年底,四川省常住人口为8107万人,城镇化率为44.9%,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与四川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有不小距离,若要达到目标则意味着城镇人口将保持较大规模机械增长。与此同时,四川省城镇化发展出现重要变化,加上不断深化的农村各个领域的改革,“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向乡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有所提高。除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出现了部分城市先富居民在周边乡村购置物业的现象外,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四川省平原、丘陵地区的农业大户中出现了一批城镇经营者。问卷调查发现,约有1/4的家庭农场主来自于城镇,大学生、城镇投资者与返乡农民工和本地大户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总体上看,四川省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兴奋之余也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2013年四川省全面启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并已初见成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立在经济集聚基础上的人口集聚的城镇化路径才具有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当前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完善、发展水平不高依然是基本省情,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与长期结构性矛盾累积相叠加,加上经济增长的空间布局极不平衡,使得如何消化规模化人口集聚不是单纯的公共财政支出问题,更不是简单的城市建设问题,实质上是如何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重大问题。当前出现的城镇人口“进村务农”恰恰体现了城镇化的本质要求,通过先进生产力“下乡”形成新的要素组合,缩小城市和农村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劳动生产效率差距,为城镇发展转型提供物质保证。
大抱团、小搞活,任重而道远
破解规模化人口集聚问题,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未来人口集聚培育不竭动力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一条“以不变应万变”之路。就四川实际出发,城镇发展的着力点应在于“大城市抱团、小城镇搞活”。“胡焕庸线”从四川穿境而过,近十年来线两边的城镇化规模和速度对比更加显著。从规模上看,2013年末“胡焕庸线”东西两侧城镇常住人口分别为3624万人和61万人,城镇化率分别为45.9%和29.7%,东侧以0.4%(2058平方公里)的建成区面积承载了全省约45%的人口。从发展速度看,2005年东西两侧城镇常住人口分别为2821万人和40万人,城镇化率分别为33.3%和22.6%,九年间年均增加的城镇人口数分别约为89万人和2万人,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和0.79个百分点。2013年12月四川省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其中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对城镇空间布局和体系建设的宏观部署。以“胡焕庸线”为基准,着重发展东侧的“四大城市群”,让大城市“抱团”以产生经济、信息、要素的多重集聚效应,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的小城镇开展“百镇建设试点行动”,以发展县域经济、就地就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大抱团、小搞活”从关注城市自身建设转向关注城市体系和城乡协调发展,核心在于改变过去以土地、人口等要素为重点的城市管理方式,转为更加关注有利于提升效益、降低成本、激发活力的系统性城市管理安排。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有效推动大城市之间“抱团”和重点小城镇“转型”。
第一,从大城市发展表现来看,除成都外,四川省大城市功能雷同、结构单一,普遍对次中心城市、县城、集镇和周边农村的带动力不强,城市之间更多的是基于要素需要的竞争关系而非比较优势下的协作关系。其中固然有城市间交通网络不完善的影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城市的发展思维。在资源要素趋紧和市场需求质量化的发展阶段,在“大而全、全而大”的理念指导下城市“单枪匹马打天下”的成功概率越来越低,这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由此产生了城市群的建设思路,这是传统的“一根筷子不如一捆筷子”的思路。问题是,城市“抱团”本身不是目的,其核心在于通过创新要素组合提升配置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城市“抱团”不是冰天雪地的“取暖”,而是为全局的、长远发展的“桃园结义”。四川省大城市的资源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发展阶段和目标不同,“一捆筷子”若要结实、若要长久,必然是要素禀赋基础上理性决策的结果。鉴于此,我们必须摒弃单纯以地缘捆绑来实现群聚的传统做法,而应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加强信息交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城市整体效率的提升。
第二,从重点小城镇发展表现看,客观地说,大多数的重点小城镇已经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发挥了最大的能动性。2013年起,四川省开展“百镇建设试点行动”,截至2015年1月,全部300个重点镇均已确定,并在规划、资金、土地指标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四川省现有1800余个镇,无论从城镇个数、占有的资源数还是承载的人口规模,在全国都处于前列,从“三个一亿人”的国家目标和四川省发展现实来看,镇被寄予了“城市”的期望。因此,搞活重点小城镇不是“强镇扩权”,也不是“扩权强镇”,而是将重点镇转型为小城市,使之真真正正具有城市功能。其关键在于,有条件的镇从根本上改变镇管村的传统体制,形成有利于密集人口和公共空间管理的体制机制,在投融资、公共服务、管理和执法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
统筹城乡试验成果有待全面开花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发展事实上是一种要素主义城镇化,确切地说是城市保护倾向的城镇化,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低成本生产要素,且一度认为这种供给是源源不绝的,这成为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城镇规模快速扩张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城市和乡村两个经济体之间的不对等交换在蛋糕迅速做大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水分,经济效益偏低、发展动力趋弱、社会矛盾凸显等使城镇发展的风险与日俱增。在这一背景下,成都市于2003年开始统筹城乡改革探索,2007年正式获批国家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将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配套改革向纵深推进。尽管改革并不完美,但成都以快速发展的十年对统筹城乡做了最好的注释。2013年末,成都总人口为1187.99万,其中市区人口为564.94万,分别比2003年增加143.68万人和112.37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67万元,是2003年的4倍,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2003年的8.2∶45.9∶45.9优化为3.9∶45.9∶50.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09.82亿元,是2003年的13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9968元和12985元,是2003年的3倍和3.6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64∶1优化为2013年的2.31∶1。近几年,成都市连续入选“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被《福布斯》杂志评为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第一名,被《财富》杂志列入15个全球最佳新兴商务城市;成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2014年先后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西博会等都充分体现了成都对全球的吸引力,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数已超过了一半,在中西部地区居第一位;市民的城市认同感持续提升,2014年荣获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两项大奖。
2007年3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已逾7年,目前无全面复苏的迹象,我国也结束了长达数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但成都在此期间依旧保持了发展活力,而且展现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其根源在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紧紧抓住劳动生产率这一核心,通过盘活要素而非经济体之间的恶性竞争,使资源禀赋始终是区域发展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同时通过改革红利发挥竞争优势。
尽管改革之路还很漫长,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是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成都已经摸着石头蹚过了河。当前,四川省城镇化发展面临诸多矛盾,新旧矛盾叠加还有进一步激化的风险,让统筹城乡的种子全面开花是四川省城镇化发展在新常态、新要求中胜出的重要考量。
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10月1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的批复》发布,天府新区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是由多个单一功能区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功能区,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功能以及成都、眉山、资阳等多个行政区。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在已经确定了重庆两江新区、贵州贵安新区的情况下,天府新区获批更加清楚地表明了国家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积极态度,表明了国家将新型城镇化的重心落于中西部地区的决心,做好天府新区这篇大文章,不仅是四川省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是关系全局的大战略。
我们期待未来几年天府新区作为新兴增长极,在经济的空间集聚、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协同、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优化、区域资源配置、高端产业创新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更期待着天府新区能在管理机构设置、职权分配、机构协调度等管理体制方面有创新和突破,更快地调整好自身结构以适应发展新格局。
侯水平,男,1955年12月出生,汉族,河南省尉氏县人。中共党员,律师。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探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工学学士;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研究生毕业,法学硕士;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经济学博士。
范秋美,四川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注册会计师、税务师,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经济管理、财政税收等工作,曾在国家税务总局、省财政厅、省地税局、遂宁市委市政府、南充市蓬安县政府、成都市地税局等多层级多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四个一批”人才等。担任四川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专家评议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中青年农村经济研究会理事长,以及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12年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杰出创新人才”。
Ⅰ 总报告
1 四川省城镇化发展测度和前景展望【“四川省城镇化发展测度和前景展望”课题组】/001
Ⅱ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篇
2 四川省农民工总体状况【四川省统计局】/045
3 四川省农民工住房保障调查【“四川省农民工住房保障调查”课题组】/069
4 文化资本视角下四川省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游翠萍 施 霞 何胜莉】/118
Ⅲ 城镇发展质量篇
5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报告【四川省统计局】/132
6 四川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状况【鲁 译】/154
7 四川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调研报告【辜仲江 盛 毅 池瑞瑞】/168
8 四川省民族地区城镇化概况【何建兴】/187
9 四川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报告【高 杰】/201
Ⅰ 总报告
1 四川省城镇化发展测度和前景展望【“四川省城镇化发展测度和前景展望”课题组】/001
Ⅱ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篇
2 四川省农民工总体状况【四川省统计局】/045
3 四川省农民工住房保障调查【“四川省农民工住房保障调查”课题组】/069
4 文化资本视角下四川省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游翠萍 施 霞 何胜莉】/118
Ⅲ 城镇发展质量篇
5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报告【四川省统计局】/132
6 四川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状况【鲁 译】/154
7 四川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调研报告【辜仲江 盛 毅 池瑞瑞】/168
8 四川省民族地区城镇化概况【何建兴】/187
9 四川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报告【高 杰】/201
Ⅳ 案例篇
10 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涉农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状况
【“成都市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评估”课题组】/220
11 四川省城郊宜居型旅游小城镇建设【王 瑗】/243
12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研究
——以南充市顺庆区为例【戴旭宏 王 娟 桑晚晴】/256
13 自流井区舒坪镇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福利状况研究【张鸣鸣】/266
Ⅴ 附录
14 四川省城镇化发展大事记/285
Abstract/301
Contents/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