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心撷取了鲁迅的经典名篇,有写人记事的,也有思乡怀人的,还有写景状物、抒情感怀的……这些名篇汇集了作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纯粹而唯美,质朴而平实。本书的每篇经典作品前面有“作品导读”,后面有“作品赏析”“好词好句好段”和“写作点拨”,让小学生在阅读欣赏名篇的同时,感受经典之美,并且学习和体会名篇的艺术技巧和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品读《鲁迅名篇赏读》,感悟大师的情怀,让优美的诗句留住童年的记忆,让精彩的故事温暖稚嫩的童心,让智慧的光芒点亮多彩的梦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等。其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郭建红,女,汉语言文学专业,参与策划《36招教出好孩子》《好父母胜过好老师》等图书,作品有《皮亚杰亲子游戏育儿法》《办法总比问题多》等书。
第一编 最亲的人
阿长
少年闰土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节选)
孔乙己
阿Q
祥林嫂
第二编 故乡的事
一件小事
五猖会
风筝
这样种痘
没钱怎么过端午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编 最亲的人
阿长
少年闰土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节选)
孔乙己
阿Q
祥林嫂
第二编 故乡的事
一件小事
五猖会
风筝
这样种痘
没钱怎么过端午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皇帝坐龙庭了
药(节选)
第三编 优美的景
回故乡
月夜美景
秋夜
雪
腊叶
夜颂
第四编 难忘的情
白兔被害
鸭的喜剧
失踪的隐鼠
狗的驳诘
二十四孝图(节选)
藤野先生(节选)
作品导读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本文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回忆了令作者甚为钦佩的老师——藤野先生。作为一名清朝时期的留学生,作为一名弱国国民,鲁迅在日本学习期间不但没有被歧视,反而受到藤野先生的关心,这是鲁迅最为钦佩藤野先生的一点。
另外,作为一名老师,藤野先生对学生那种一丝不苟、严谨求实、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也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因此,当鲁迅要弃医从文时,内心充满着对先生的不舍之情。
原文回放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注释|
绯红:中国传统色彩名称,红色的一种,艳丽的深红。鲜红、通红、深红色。
|精妙点评|
“标致极了”带有嘲讽的意味,作者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
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知识扩展|
朱舜水,即朱之瑜(1600—1682),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末思想家。
|精妙点评|
“物以稀为贵”写出鲁迅在日本受到了热情的优待。然而,在作者看来,他感受到的不是尊重,反而是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悲哀。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