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化》由过竹、黄利群主编,《山水文化》从山水文化的相关基本概念切入,系统介绍了山水文化诞生与繁荣的重要节点,山水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简要历史,山水文化的主要形态——山水传说、山水诗文、山水艺术、山水摄影、山水音乐、山水景观,同时,还对山水城市及山水文化与人文精神进行了探讨。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阅读本书,能帮助你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山水文化,陶冶于自然山水之秀美,沉醉于人文山水之甘醇。
山水文化,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山水文化在我国形成特有的文化审美形态,从先民关于天地开辟、万物诞生的创世神话到历代文人的山水诗文、山水书画,无不贯穿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形态之山水与人文形态之山水有机融合的文化特征。《山水文化》由过竹、黄利群主编,本书重点阐述了山水传说、山水诗文、山水艺术、山水景观、山水城市、山水文化与人文精神六大山水文化领域,力从几大文化领域映射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建设模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相关的基础概念
一、山
二、水
三、山水与山水文化
第二节 山水文化诞生与繁荣的重要节点
一、 自然节点
二、人文节点
第三节 山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崇拜自然:山水文化的发端
二、寄情山水:山水文化的成熟
三、畅神境界:山水文化的繁荣
四、科学发展:山水文化发展的新时代
第四节 山水文化的形态
一、 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
二、 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意蕴
第五节 山水文化与旅游
一、山水之乐
二、山水审美
第二章 山水传说
第一节 山水传说的概念与分类
一、山传说
二、水传说
第二节 山水传说的形成与特征
一、山水传说的产生形成
二、山水传说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山水传说的价值与功能
第三章 山水诗文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山水诗文
一、《诗经》中的山水描写
二、 《楚辞》中的山水描写
第二节 秦汉时代的山水诗文
一、《史记》与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文
二、汉赋中的山水描写
第三节 魏晋时代的山水诗文
一、魏晋玄学与山水诗文
二、魏晋时代的山水诗
三、魏晋时期的山水散文
第四节 唐代的山水诗文
一、唐代的山水诗
二、唐代的山水词
三、唐代的山水散文
第五节 宋代的山水诗文
一、宋代的山水诗
二、宋代的山水词
三、宋代的山水散文
第六节 元代的山水诗文
一、元代的山水散曲
二、元代的山水诗’
三、元代的山水散文
第七节 明清时代的山水诗文
一、四大名著中的山水描写
二、明清时代的山水诗
三、明清时代的山水散文
第八节 现当代的山水诗文
一、现当代的山水诗
二、现当代的山水散文
第四章 山水艺术
第一节 山水艺术的概念与性质
一、山水艺术的概念
二、山水艺术的分类
三、山水艺术的性质
第二节 山水绘画
一、山水绘画的兴起与中国美学思想的传承
二、中国山水绘画的发展概况及历史沿革
三、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与审美特征
第三节 山水摄影
一、摄影艺术的兴起和发展
二、山水摄影及其审美特征
三、山水摄影名作名家解读
四、 山水摄影的表现手法及应用价值
第四节 山水音乐
一、音乐与山水的结合
二、山水音乐欣赏
第五章 山水景观
第一节 山水景观的概念与性质
一、山水景观概念的形成
二、山水景观的客观自然性
三、山水景观的多样性、多层次性
四、山水景观的整体性
五、山水景观的审美客体性
六、山水景观与人
第二节 河流景观
一、河流景观概念
二、河流景观审美
三、河流景观与人
第三节 湖泊景观
一、湖泊景观概念
二、湖泊景观审美
三、湖泊景观与人
第四节 滨海景观
一、滨海景观概念
二、滨海景观介绍
三、滨海景观审美
四、滨海景观与人
第五节 城市山水景观
一、城市山水景观概念
二、山水与城市
三、城市山水景观建设
第六节 城镇山水景观
一、城镇山水景观
二、城镇山水景观建设
第七节 乡村山水景观
一、乡村山水景观
二、乡村山水景观建设
第八节 园林景观
一、园林的定义及类型
二、园林艺术
第六章 山水城市
第一节 山水城市的概念与性质
一、山水城市的概念
二、山水城市的性质
第二节 山水城市的价值与功能
一、山水城市功能的引入
二、山水城市的价值和功能
第三节 山水城市的评价标准
一、山水城市评价标准的引入
二、山水城市的评价标准
第四节 山水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一、山水城市布局与规划
二、山水城市规划与建设
三、处理好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七章 山水文化与人文精神
第一节 道法自然
一、人法地
二、地法天
三、天法道
四、道法自然
第二节 人化自然
一、人化自然的内涵
二、人化于自然与人改造自然
三、人与自然共生
四、人化自然的艺术展现
第三节 山水与人生
一、人之定位
二、人之回归
三、人之使命
第四节 山水与人文精神
一、天人合一
二、敬一时一和
后记
参考文献
再以青岛崂山为例,崂山是一座兼得道家之灵与佛家之光的仙山,尤其是崂山道教文化四海闻名。崂山自然风光旖旎,到处群峰簇立、古树名花、飞瀑鸣音,再加上沐日浴月、碧水烟波、云雾缭绕,宛若人间仙境。除此之外,崂山民间传说也十分丰富,这些传说故事内容大多与崂山的山景、水景、风物和宗教文化有关。当地文化部门于2008年,将“崂山民间故事”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崂山作为文化名山,目前其旅游的主体形式依旧是传统的自然观光旅游,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如今,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文化资源与旅游活动有效联姻将是今后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崂山山水传说可以为那些声名显赫的自然景观锦上添花,如果巧妙利用,连那些开发力度不够或者声名较小的景点也可以从中获得浓郁的文化意趣。譬如,崂山太清官里有一棵600多年树龄的耐冬,是明代永乐年间张三丰道士从海南移植过来的。据民间传说,张三丰去蓬莱仙岛游玩,遇见了耐冬树化身的耐冬仙子,仙子久仰张仙师大名,便请求他为自己赐名。张三丰见这岛上耐冬花色泽红艳、状如绒雪,于是称之为“降雪”,并邀请耐冬仙子去神宅仙窟的崂山安了家。后来蒲松龄写《香玉》时,也将这“降雪”仙子写进了书中。这则传说赋予了这棵普通耐冬以丰富的人文意义,成为这崂山太清官颇具特色的一景。
总之,崂山山水景物传说与崂山的奇石怪洞、鸣泉飞瀑交相辉映,为崂山增添神秘之美、灵异之美,有助于提高崂山旅游的文化品位,进一步促进崂山旅游业的发展。
3.山水传说给民间文学文本研究提供最佳范本
山水传说在民间文学中有别于神话、故事、歌谣等类型,属于在民间传说中也具有独特价值的口头文学作品。对于当代人来说,神话过于久远,故事有点编造,歌谣需要艺术天赋,唯有传说被民众认为是真实的,它能维系过去、现在和未来。前述中国地大物博,山河雄伟壮丽,山水传说在各类民间文学体裁中作品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更重要的是,它跟现当代民众的社会生活最贴近。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研究民间传说的队伍太少,成果非常可怜。从民间文学文本研究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山水传说可以为研究者提供言语层面、故事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的研究范本。
所谓言语层面,是指文本首先呈现于人们面前、供其接受的具体言语系统。我们知道,作家文学的言语层面具有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等方面的特点。而民间文学言语构成的情境往往具有外指性,自动化、使用套语和日常化的言语等特征。山水传说言语层面的外指性特征尤其明显:一是山水传说往往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联系;二是山水传说总是把故事发生的地点与某个具体的、实有的地方联系起来;三是山水传说中虚构的故事往往与流传地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相联系,这些自然、人文景观作为“可信物”,证明所讲的故事“并非虚构”。山水传说言语层面的外指性,使传说具有了可信度,由此产生了有别于作家作品或一般民间故事的特殊的审美效果。它们给人以极强的逼真感,让人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入其境,使客观的自然拥有了主观的人文精神。
就故事层面而言,无论作家文学还是民间的叙事文本,其故事层面一般都包括主题、情节和母题三大要素。民间口头叙事的母题是情节中切割出的最小的叙事单元,情节是由母题构成的具有因果逻辑关系的事件,主题是指情节体现出的意义。前面我们曾经把山水传说作品的主题归纳为“爱情与婚姻”“征服与改造自然”“压迫与反抗”“神仙与财富”“伦理道德与民间习俗”等五大主题。作家文学文本在故事层面追求独创和新颖,民间文学则有不同的表现,有不少故事在情节上存在类同和类似,这些在情节上近似的民间叙事作品可视为同一类型。山水传说也有不少作品在情节上近似,有一些在其他地区也可找到与它同一类型的作品,如“望夫石”型、“挑山”型、“鸡鸣”型、“宝物生水”型、“出米洞”型、“嫌酒无糟”型等。这些类型的传说以多种异文流传于我国各地,在各民族群众之间口耳相传,几乎是妇孺皆知。民间口头叙事作品不但有许多因情节相似而形成的故事类型,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经常出现于同一类型传说、故事的不同异文中,往往为不同类型的传说、故事所采用的母题。山水传说作品也是如此,像“望夫石”型、“姑嫂山”型、“仙姑石”型传说中的“主人公化石”的母题,“赶山”型传说中的“赶山鞭”母题,“鸡鸣”型传说中的“鸡鸣”母题等,都是常见于各种不同类型民间传说或故事中的母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