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机械类“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
定 价:26 元
丛书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机械类“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
- 作者:张国智,王中营 主编
- 出版时间:2013/6/1
- ISBN:9787560985336
- 出 版 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G506.9
- 页码:17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分为6章,除第1章概论、第2章工艺功能设计方法外,其他章节涵盖了最新应用及广泛采用的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包括:金刚石刀具精密切削加工,精密与超精密磨料加工,挤压珩磨加工,磨料喷射加工,磁性磨料研磨加工,车铣加工,超声波加工、旋压、辊挤、摆碾、楔横轧、累积叠轧、等通道角挤压、高压扭转加工,电火花加工,电火花线切割,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离子束、等离子体加工,超高压水射流切割加工,LIGA和准LIGA加工,扫描隧道显微加工。
本书基于现代加工的应用背景,紧跟时代的科技发展步伐,收集了最新的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基于精密与特种加工的机理与本质,以全新的宏微观课程体系结构为主线,较系统地介绍了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
1997年底抱着实业报国的理想回国创业,专心致力于研发和推广先进运动控制技术和产品。经过十余年的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其创办的雷赛公司已经成为中国运动控制领域销售规模最大、研发实力最强、产品种类最全的领导企业之一,并在“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指引下逐步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运动控制集团。
第1章 概论
1.1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工程背景
1.2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特点
1.3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分类及课程体系
1.4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2章 工艺功能设计方法
2.1 工艺功能的相关定义
2.2 物-场分析法及工艺系统的三要素
2.3 工艺功能的设计思路
第3章 机械强力加工方法
3.1 去除加工方法
3.2 变形加工方法
第1章 概论
1.1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工程背景
1.2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特点
1.3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分类及课程体系
1.4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2章 工艺功能设计方法
2.1 工艺功能的相关定义
2.2 物-场分析法及工艺系统的三要素
2.3 工艺功能的设计思路
第3章 机械强力加工方法
3.1 去除加工方法
3.2 变形加工方法
第4章 电腐蚀加工方法
4.1 电火花加工
4.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4.3 电化学加工
第5章 局部聚能加工方法
5.1 激光加工
5.2 电子束、离子束、等离子体加工
5.3 超高压水射流切割加工
第6章 纳米加工方法
6.1 纳米加工的物理实质及应用现状
6.2 纳米加工精度
6.3 典型的纳米加工方法
参考文献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发生变革,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并适应世界工业发展的需要。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技术的重要指标,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并将其作为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中的优先发展内容。此外,多种先进技术的发展,以及边缘、交叉学科的发展,给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带来了迅猛发展的契机,因而,近几十年来,出现了很多新的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并且,推广应用到一些工程领域,如航空航天、国防、机械制造等工程领域。
目前,加工精度的最高水平可达到原子级。在此种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作为古老、传统的专业,需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拓宽科技视野,进而才能适应世界机械行业的发展需要,因而,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迫切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增设新的课程以适应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此种形式下,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课程的设置是必须的。本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工程背景、发展趋势等;第2章介绍了工艺功能设计方法,作为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工艺分析的方法基础;第3章介绍了利用机械强力进行精密与特种加工的工艺方法,包括金刚石刀具精密切削加工,精密与超精密磨料加工,挤压珩磨加工,磨料喷射加工,磁性磨料研磨加工,车铣加工,超声波加工,旋压、辊挤、摆碾、楔横轧、累积叠轧、等通道角挤压、高压扭转加工;第4章介绍了利用电腐蚀进行精密与特种加工的工艺方法,包括电火花加工、电火花线切割、电化学加工;第5章介绍了利用局部聚能进行精密与特种加工的工艺方法,包括激光加工,电子束、离子束、等离子体加工,超高压水射流切割加工;第6章介绍了目前常用的主要微小零件的纳米加工方法,包括LIGA和准LIGA加工、扫描隧道显微加工。
本书各章的编者如下:第1、2、3章由新乡学院张国智编写,第4、6章由大连大学王元刚编写;第5章由河南工业大学王中营编写。全书由张国智任主编并统稿。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1)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彰显科技发展的时代特色。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变革、更新速度快,因而,本书收集了近几十年来的国内外大量的文献,并涵盖了近十年来发展应用的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如深度塑性加工方法等,并收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2)逻辑结构清晰,系统性强。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涉及的内容多,而且比较杂,系统性差。本书基于加工的机理及本质,归纳总结了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脉络,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结构,并给出了逻辑结构强、系统性强的宏微观课程体系。
(3)以加工设计方法的机理本质分析为工艺分析基础。本书增加了工艺功能设计方法的介绍,目的是为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工艺分析提供方法基础,并结合典型的精密与特种加工工艺,进行了案例解析,从而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产生的机理与本质。
由于本书涉及的内容广而杂,而且编写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业内人士、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