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非洲社会的发展历程,聚焦民众在应对生态环境与社会条件变化过程中,其生计方式(尤指依赖自然植被的农业与畜牧业)所经历的结构性转型。书中不仅梳理了这一转型所引发的知识与实践层面的调整,还进一步探讨了地方社会在冲突规避与对立预防等方面展现出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进而揭示了非洲地区社会在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中所蕴含的潜在力量。
		
	
1. 日本自二战后逐渐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非洲研究,经过半
个多世纪的发展,其非洲研究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一些研究成果甚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非洲潜力”丛书由日本京都大学非洲地区研究中心主任太田至主编,并由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出版。京都大学在非洲研究领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非洲潜力”丛书在京都大学支持下,汇集了日本和以非洲学者为主的其他国家的顶尖学者的成果,代表了国外非洲研究领域近年来在研究观念和方向上的新变化。
2. “非洲潜力”丛书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注重个案研究,且
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研究特性,在理论方法上能够为中国学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3.“非洲潜力”丛书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对何谓非洲潜力、以何种路径探讨“非洲潜力”、如何将“非洲潜力”作为根源性共生思想来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要脱离西欧中心主义的研究方向,在探究非洲潜力的过程中,力图建构立足于非洲人生活现场的地方性生活世界的观点。
主编简介:
重田真义(SHIGETA Masayoshi),京都大学大学院亚非区域研究研究科教授,京都大学大学院农学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毕业,博士(农学)。主要著作:《非洲农业的诸问题》(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8,合著)等。
伊谷树一(ITANI Juichi),京都大学副教授,
京都大学大学院农学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毕业,博士(农学)。主要著作:《非洲与热带地区的农耕文化》(大明堂,1995,合著);《酿酒民族志》(八坂书房,1995,合著);《非洲区域研究与农村发展》(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11,合编著)等。
译者简介:
金玉英,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译著3部。
金佳,副教授、博士,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外国语教育学研究科教师。主持日本文部科学省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译著1部。
目录
序章 生态与生计的全新关系
1农村面临的三大难题
2与外部社会的接触
3生计方式的变化
4生态资源与生计
第1部分 与外部社会的接触
第1章 以富人身份生活在农村的牧民——坦桑尼亚卢克瓦湖畔的苏库马人与旺达人的共存
1反复移居的苏库马牧民与农村中的经济差距
2移居到卢克瓦湖畔的苏库马人与旺达原住民
3如何应对纠纷
4苏库马人与旺达人的关系构建
5如何与当地居民共存
第2章 民族对立与共存的过程——发生在坦桑尼亚基隆贝罗谷的事例
1民族迁徙
2调查地概要及调查方法
3当地的颇果洛居民与苏库马移民
4民族之间的土地纷争
5双方关系的修复过程
6自然保护政策的落实及民族关系
7两个民族的交汇点
8苏库马牧民的民族性
第3章 柯拉果:森林与热带草原间的纽带——加纳,可可生产的背后故事
1以柯拉果与可可为中心的住民动态
2在西非流通的柯拉果
3调查地概要
4柯拉果与可可的关系
5远途贸易网和宗戈的形成
6柯拉果贸易的架构
7围绕柯拉果贸易的信赖网
8加纳南部的人口流入与民族共生的可能性
第2部分 生计构造的变化
第4章 农牧复合与土地争夺——通过社会和技术两个方面来克服对立
1非洲的农耕——畜牧关系和土地竞争
2博集高原概要
3农牧复合的实际情况
4因季节性湿地的耕地化导致的土地竞争
5围绕季节性湿地的居民之争
6解决农地不足问题的新动向
7结束土地之争的农村社会
第5章 以香蕉为基础的农业社会的灵活性——乌干达中部巴干达的案例研究
1社会灵活性形成的背景
2巴干达香蕉栽培与土地管理的特色
3体现在主食作物选择上的灵活性
4生计活动中从分工到协作的变化
5不同家庭间矛盾的增加与互助组织的诞生
6通过农村社区的灵活性实现可持续性
第6章 如何与支撑半干燥地区林业的火打交道——以坦桑尼亚南部贝纳农村为例
1林业的可能性
2造林烧田——为利用而造林
3林业的繁荣
4守护林木
5平均化与经济差距
第7章 平均化分配机制的功与过——赞比亚本巴社会的计件工作
1计件工作
2赞比亚的农业政策与本巴的农耕
3本巴农村的现状
4村里的计件工作
5计件工作的两面性
6平均化分配机制带来的经济差距问题与乡村共生的未来
第3部分 生态资源与生计
第8章 马鲁拉酒守护的热带草原中的农地林——发生在纳米比亚北部奥万博社会的事例
1田林共存景观——农地林
2纳米比亚半干旱地区的奥万博社会及生计形态
3纳米比亚的社会变动及马鲁拉酒用途的变化
4酿造马鲁拉酒所带来的共同劳作和酒的赠予
5守“共”酒
第9章 孕育多样性的潜力——喀麦隆东南部热带森林以烧田为基础的农业实践
1关于保护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讨论
2调查地区
3烧田孕育的多样性
4“非采伐烧田”孕育的多样性
5烧田的潜力
第10章 水资源利用与环境再生——以小型水力发电为例
1水资源利用的新动向
2河流流域的利用与保护
3考察区域概况
4坦桑尼亚的电力状况
5露得瓦县小型水力发电的发展趋势
6环境保护的开展
7农村自然环境和能源的关联
终章 为而不争——生计与生态的共生潜力309
1让安稳成为常态——为触发“潜力”做准备
2三大教条——对非洲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误解
3教条的背景——非洲受到了怎样的偏见与歧视
4生计与生态的对立和协调——集体之间的和平
5围绕土地的生计经济变动——集体内部的和平
6人与生态资源的新关系
7为而不争的做法——人与环境在生计中的相互关系
1让安稳成为常态——为触发“潜力”做准备
非洲人民的生活是平和而富有创造力的。在非洲,对这些和自然密切接触的人们而言,在没有纷争的和平生活里,让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以及支撑这些行为的想法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常态。
可能有人会以为我们所描绘的是浪漫化的非洲形象。因此,我们先从消除这种误解开始。但在本书作者之外,还有许多非洲研究者,特别是那些以农牧民生活方式为焦点、长期进行实地考察的研究人员,应该对和平非洲的主张有着切身的体会和同感。
当然,这并不是说围绕资源的纠纷与争吵、过度使用等问题完全不存在。事实上,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甚至还有无法及时解决而成为长期问题,或仅靠当地各方无法妥善解决的情形出现。因此,“和平是非洲的常态”这一主张也是一个视角问题,即将非洲人民日常生活的哪个方面视作真正的“常态”。
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这些问题是如何被处理、解决的,或者说,为何无法得到解决?我们认为重点在于记录、分析其中的过程,从而理解其中的机制以及作用于其中的多重力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便离“非洲所具备的实现共生共存的潜力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更近了一步。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非洲人在生存、生态方面所具有的“潜力”,就是人与人、人与生态能够达成共生共存的力量。这种力量,只有在和平的非洲,或者在寻求非洲和平的人类活动中才能找到。
2三大教条——对非洲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误解
为了接近上述问题及其答案,首先必须克服我们对非洲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些错误认识。在这里,我们将讨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教条主义思想,不妨暂称它们为“乐园教条”“艰苦教条”和“危机教条”。我们之所以称它们教条,是因为他们把可能存在的个别事实当作普遍事实,当作非洲的实情来对待。可以说,它们是对非洲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误解。
第一种是乐园教条,认为非洲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中,享受着自然给予的各种恩惠,过着轻松(懒惰)的生活。虽然当下这种观点已不多见,但在过去描述非洲的生活形态时却经常出现。再者,以前野生动物保护政策中频繁出现的“原始的自然”,以及为圈地运动提供正当理由的“广阔而未开垦的土地”等表述背后,都隐藏着这种古老教条的身影。
第二种是艰苦教条,形容非洲人民的生活为“艰苦”,称他们在与严酷的自然作斗争。确实,如果在特定的时间内,详细考察人们的生计,就会发现这些看似顺利的营生其实是在战胜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建立的,这种时候肯定会出现“艰苦奋斗的农民”之类的句子,而代表它的“适应性”就是这个教条的变种。可惜的是,一些早期的非洲生存(农业)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种存在即合理的思想教条。当然,这样的分析在现在视角多元化、以共时视角为常识的研究中是几乎看不到的。
第三种是危机教条,也是现在被提及最多的教条,认为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人口增长的恶性循环导致非洲人与自然的关系正走向毁灭。当然,这只是人们认为必须为非洲开发做些什么时所使用的一种善意理由。
麻烦的是,这些教条看似相互对立,但实际上它们有相互强化的性质。例如,以下表述:
在过去人口规模小、对环境影响不大的时代,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实现了社会和技术面的进步,逐渐掌握了“艰苦求生”的方法。现在,在非洲,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争夺生态资源而处于危机之中,冲突和争执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种看似谁都能轻易接受的表述,也是媒体经常使用的逻辑结构。但是,仅仅将这三个教条按时间顺序联系起来的故事,真的同现实相符吗?至少从本书案例来看,非洲人民的生活并非建立在这种“通俗易懂”的情况认知和简单的因果关系链上。如果我们使用区域研究法,佐以实证来仔细地解析他们看似顺利的运作机制,那么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非洲形象就会被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