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在企业管理实践的路上义无返顾地艰辛探索,探寻着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具体化为“心力管理”的规律和实践方式。本书共分九章。第一章基于“任何管理模式都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内涵”的认知,描述传统文化与黑松林心力管理之间的连接点,重点描述黄桥的历史、人物,由远及近地阐发“传统”在心力管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第二章重点描述“刚健有为”的君子人格与优秀企业家之间的关系,结合自身从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勤思好学、刚健有为等特性做了描述,道出了企业家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卓越管理力量过程中的作用。第三、四、五章从“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以行塑人”角度介绍黑松林“心力管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与管理员工,打造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坚强团队。第六章“和谐组织”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和谐管理与和谐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黑松林和谐团队创建的过程及其对企业成长的支撑作用。第七章“诚信经营”,结合黑松林在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故事,介绍黑松林的“心力营销”在商业活动中经营人心,与客户建立长期持续的合作关系。第八章“权变管理”主要介绍心力管理的权变思维,即管理要随着具体情境发生变化,体现了中国式管理的柔性之美。第九章“用心管理,管到心里”是全书的总结,结合案例故事,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的“心力管理”在黑松林的企业实践中发挥作用。
从 “心” 出发,探索管理智慧,以软和硬的完美融合,打造卓越企业!
序 一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 启中国式现代管理新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创造和丰富,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成为滋养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营养。它包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艺术情趣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管理既是人类的一项基本实践活动,也是一个理论研究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在各个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从个体管理到组织管理,从经济管理到政务管理,从作坊管理到企业管理,管理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充实新的内容。而在历史进程中,一个国家的文化将不可避免地对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每一个重要时期的管理方式无不带有深深的文化印记。随着中国步入新时代,在管理领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应用面广、需求量大、题材丰富、潜力巨大的工作,在一些重要领域可能产生重大的理论突破和丰硕的实践成果。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管理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等待提炼和转化。比如,儒家倡导“仁政”思想,强调执政者要以仁爱之心实施管理,尤其要注重道德感化与人文关怀。借助这种理念改善企业管理,将会推进构建和谐的组织人际关系,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增强其归属感。又如,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延伸到今天的企业管理之中,就是倡导顺应客观规律,避免过度干预,使组织在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实现自我调节与发展,管理者与员工可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再如,法家的“法治”观念启示企业管理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严谨的体制机制确保组织运行的有序性与规范性,做到赏罚分明,激励员工积极进取。可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管理提供了多元的探索视角与深厚的理论基石。
第二,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现代管理是在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中产生并发展的科学工具,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自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前后,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不断创造革新,在推动企业从传统的小作坊模式向大规模、高效率的现代化企业,进而向数字化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文化的作用被空前强调,由此衍生的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成为企业发展最为强劲的内生动力。以文化引导的科学管理,要求不仅要有合理的组织架构设计、生产流程优化等手段,而且要有周密的人力资源规划、奖惩激励机制等方法,这都极大地增强了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属感并促进员工发挥能动作用,在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体现重要的社会价值。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之所以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须臾不可缺少,是因为其体现出企业的使命不仅是获取利润,更要注重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积极影响力,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加文明、和谐、包容、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今天,管理又面临数字技术的挑战,更加需要更多元的思想基础和文化资源的支持。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结合研究具有极强的必要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现代管理理论多源于西方,在应用于本土企业与组织时,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难以充分契合中国员工与生俱来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心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能够为现代管理面对中国员工时提供本土化的解决方案,使其更具适应性与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指导性、亲和性、教化性而能够在现代企业中找到新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其与现代管理的结合能够为经济与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与组织的管理水平,增强文化自信,还能够为世界管理理论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共同发展。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钢铁、建材、石化、高铁、电子、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通过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大步迈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成果显著。中国企业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每一项进步,离不开中国特色现代管理思想、理论、知识、方法的应用与创新。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既有“洋为中用”的丰富内容,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密不可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融合”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深度融合探寻路径、总结经验、提供借鉴,为推动中国特色现代管理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丛书”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学者和实践专家双方的力量,尝试从现代管理领域常见、常用的知识、概念角度细分开来,在每个现代管理细分领域,回望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对应领域,重在通过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和智慧精华,以“古今融会贯通”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以期推出对我国现代管理有更强滋养力和更高使用价值的系列成果。
文化学者的治学之道,往往是深入研究经典文献,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理论升华。据此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理论支撑。研究者从浩瀚典籍中梳理出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实践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为现代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实践专家则将传统文化理念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通过在企业或组织内部开展文化建设、管理模式创新等实践活动,检验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根据实践反馈不断调整与完善应用方法。他们从企业或组织运营的微观层面出发,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结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现实案例,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更具操作性与针对性。
“丛书”涵盖了从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应用实践案例分析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丛书”不仅是研究成果的结晶,更可看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的重要尝试。还可以将“丛书”看作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它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应用与发展的工具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本图书都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或是对某一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语境下的创新性解读,或是对某一行业或领域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管理效能的深度探索,或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融合实践中成功案例与经验教训的详细总结。“丛书”通过文字的力量,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管理的智慧传递给广大读者。
在未来的发展征程中,我们将持续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现代管理的广阔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朱宏任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鹏凯,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百姓学习之星,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化工作协执行主席兼秘书长。长期致力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研究与实践,创立的“心力管理”模式被清华大学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和哈佛商学院案例库收录,先后出版管理专著《黑松林,我的太阳》《细节的响声》《漫话企业细节管理》《漫话企业文化管理》《心力管理》《漫话心力管理故事》《心力管理故事》《知心、聚心、塑心——心力管理的操作艺术》,出版散文集《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修一条心路》,连续两届获得江苏省社科成果奖。
第一章 那一方水土 1
第一节 文化黄桥 3
第二节 诗书继世的何家 8
第三节 黄桥老字号的遗韵 14
第四节 我的父亲母亲 23
第二章 锻造“刚健有为”的君子人格 35
第一节 虽为贾者,咸近士风 37
第二节 向优秀的企业家学管理 42
第三节 创业维艰 50
第四节 勤俭持家 55
第五节 感谢读书 64
第六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0
第三章 以德育人 79
第一节 种树不种菜 81
第二节 打好“地基” 88
第三节 细究到底 95
第四节 巧用方法 10 3
第五节 授人以渔 111
第六节 无为而治 118
第四章 以情感人 127
第一节 将“薪”比心 129
第二节 “家”,应该是让人放心的地方 135
第三节 关爱,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142
第四节 “真”“诚”是一对孪生兄弟:创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149
第五节 关爱员工要“有酒有肉” 154
第五章 以行塑人 163
第一节 将员工“锻造”成不普通的人 165
第二节 现场有“神明” 177
第三节 执行制度毫不含糊 183
第四节 小施惩戒效果更好 192
第五节 “文化养成”是关键 200
第六章 和谐组织 209
第一节 用“心力管理”打造和谐组织 211
第二节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17
第三节 人与组织的和谐相处 222
第四节 巧用制度促和谐 232
第五节 和谐组织:觉悟就是“见我心” 239
第七章 诚信竞合 249
第一节 以客户为中心 251
第二节 心力营销 260
第三节 经营人心 269
第四节 专注品质:用心做明天的生意 274
第五节 文化营销 281
第八章 权变管理 291
第一节 管理需要随情境变化 293
第二节 “水煮新鲜”的工作方法 299
第三节 从领导说了算,到“点长”当家 306
第四节 管理的目的是激活 312
第五节 以竞合策略化敌为友 318
第九章 用心管理,管到心里 323
第一节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325
第二节 老徐的“设备病历表” 329
第三节 机修点长小江的两个密封圈 333
第四节 雷打不散的队伍 336
黄桥老字号的遗韵
如果要追寻中国企业的“本土传统”,探索心力管理的历史与渊源,文化黄桥与诗书继世的何家自然都是丰厚的土壤。在这样的土壤里,从近代开始,黄桥的企业与企业家群体更为我们演绎了内涵丰富的传承故事。
吴曾荫先生在《中国名镇黄桥印谱》中描述黄桥的致富桥和文明桥两座古桥时说,致富桥原名知府桥,清咸丰年间重建时改名;文明桥在清光绪十二年的《泰兴县志》中初见记载。“这两座古桥的桥名,彰显了黄桥人自古以来在物质与精神追求方面有致富、文明的美好理念,与当今的时代要求竟然完全一致。”在历史的时空中,文明与致富交相辉映,成就了一代代黄桥企业的金字招牌。而我们家与黄桥老字号结缘,还是源于我的父母。父亲14 岁时,就从老家宜兴来到黄桥,在老泰和杂货铺做学徒,母亲后来摆烟摊时,经销的多是老宝成烟店的烟。我外婆家的“天顺昌”肉铺开在黄桥古镇的西大街,久负盛名。那时候,黄桥街上乃至周边的乡村,凡当家人无人不说:“买天顺昌的肉,三斤能多出一二两来。”我的三舅母是仁源生药店的后人,该店每年销售数千吨中药材,覆盖南通、扬州、盐城和泰州地区,研制的许多丸散膏丹疗效显著。还有裕泰和茶叶店,每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总是让我到裕泰和买茶叶,用母亲的话说,裕泰和货真价实,真不二价,所卖茶叶泡茶后汤色清爽,香味纯正,几无杂质。
黄桥历史文化研究会吴曾荫、丁正祺先生编著的《黄桥老字号》记载,辛亥革命以后,在面积尚不足一平方公里、人口仅六千左右的黄桥镇区内,竟有和丰、利生、义生、顺记、盛康、朱德泰计六家信誉称著的钱庄,有规模不小的豫兴、仁益两家典当,有美孚、德士古、壳牌、幸福共计四家煤油经销公司,有新生、裕成、太仓等七家腌腊肉松厂,有大小一百多家粮行(店),商界还集资兴办了长途汽车站和耀黄电灯公司。1924 年,黄桥众多的油坊中,使用机器动力的就达13 家,日耗大豆200 余担。1915 年,仁源生药店的蟾蜍浆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铜奖,中华民国政府农商部曾特批成立黄桥商会。凡此种种,都表明黄桥的商贸经济已相当发达。民间流传“泰兴一城,不如黄桥一镇”的说法,绝非虚言。
一、勤学好儒
作为徽商,裕泰和茶叶店在经营茶叶生意的同时,也继承了徽商“亦商亦儒”的传统,不遗余力地培养教育子弟。清末,胡氏子弟胡炳华、胡炳衡等考取文、武秀才,后弃举子业,随父亲当了茶商,持续光大门楣,在苏中地区和上海分别开设胡源泰、胡震泰等茶叶店。由于裕泰和茶叶店向来注重信誉,诚信经营,它的名声甚至可以当支票使用。裕泰和进货都有固定的渠道,一般月头进货,月尾主家前来收账。有时裕泰和到江南进货,可先打个凭证给人家,后来黄桥人到江南卖猪,也可以不收钱,而是从裕泰和在江南的客户处取其凭证后,回黄桥找裕泰和兑现。
何隆昇绸布店创始人何汝舟为何棐的后人,何汝舟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放下读书人的身份,做起棉花生意。其长子何卓甫是清廷废除科举考试前的最后一批秀才,曾在爱国民主人士朱履先和一些豪绅家教过学,后任教于黄桥崇实小学,又与韩士元等人创建了黄桥中学。其三子何介三接手父亲的生意后,将其持续做大。由于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育,“仁”“义”二字被何介三奉为圭臬。民国初年某天,曾有一官员子弟来黄桥游玩,因所携银两被盗,便将店内两把铜水烟袋偷走,不巧被抓住。何介三产生了怜悯之情,领回内屋问清情况后,赠送盘缠让其回乡。一年后,他去苏州采办布匹,临上船前发现库房被盗,到衙门报案时巧遇这名官府子弟,在此人的帮助下,将盗贼抓获,追回了被盗布匹。
老太和药店一贯遵循“诚实做人,诚信经商”的原则,重信誉,重质量,重服务,重情义,视顾客为衣食父母,视信誉胜过身家性命,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百姓有口皆碑,成了黄桥人民心中的放心药店,铸造了一块历经三百多年的金字招牌。
二、勤俭持家
在勤俭持家方面,裕泰和茶叶店依然是典范。裕泰和在经营中几起几落,其主人深谙创业之艰难,十分注重勤俭持家。后人回忆,当时的胡家厨房,都把大灶里的炉灰用筛子过一遍,将没有燃尽的收集起来再烧。近代裕泰和的掌门人胡静之先生常年坐镇姜堰,但每年都要来黄桥店里视察几次。胡静之先生继承了曾祖“徽骆驼”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不在店里吃饭,“他来黄桥都是自带干粮,把饭锅巴装在茶叶盒子里,黄豆煮熟了晒干当菜吃”。
老德成酒行在勤俭持家方面亦有独到之处。他们十分注重成本,每一笔费用都精打细算,酒坛出现细微裂缝,行里有专人负责修补,绝不轻易购买新坛。
三、坚守品质
在坚守品质方面,老德成酒行、王德盛饭店、刘合心烧饼店、老宝成烟店等都是典范。
老德成酒行视品质为生命,自开业起就立下店规:劣质的酒绝不出售。为确保不出差错,酒行高薪聘用陆余山为“大先生”,也就是验酒专家。验酒采用看“花子”的办法:先舀起一大勺酒,再用小勺舀酒扬起,看落下溅起的酒珠子大小排列状况,借以判别“色子”,即酒的度数和品质。通过看“色子”,还能判别酒中是否有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因此,老德成酒行经营多年,卖出的酒从未出过质量问题,在同行里信誉一直很好。
“长三糖蹄”是王德盛饭店的特色菜。首先,王德盛的烧糖蹄选料讲究,非横巷西洋庄的小米猪不用。猪要自家宰杀,甚至切块也要自己动手。其次是严格按照工艺流程制作。猪肉下锅后,放入姜、葱、蒜、黄酒等佐料,大火烧至六七成熟,再放上三伏抽面酱油、冰糖,文火收汁。如此精心制作的糖蹄,即便隔三五家门面也是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此外,王德盛的早点蟹黄包子也很有特色,他家的蟹黄包子要隔夜熬好蟹黄,做好皮汤,肉馅也要预先做好。包子皮是用小酵,包馅叫
“三拓头”,一拓皮汤,二拓肉馅,三拓蟹黄。只只包子都是十六个褶,大小一样。
烧饼是黄桥最具特色的食品,黄桥烧饼大多为碱酵,发酵的好坏直接影响烧饼的口感及品相。刘合心烧饼店根据寒暑温度的差异调整发酵的方法,并总结出一整套发酵规律:要得酵面好,四季控温很重要,干拳揣出一块酵;要得烧饼酥,精料细作功夫到,十二层次分明了;要得芝麻香,文炒轻捶皮脱落,粒粒鼓鼓光泽好;要得烧饼黄,炉温上下四边到,火候全靠心要到……冬天“老鼠喷身”(调酵时水分要比平常多一点),夏天“雪花点”(水要少,并略含有点干面),冬捂夏扇(冬天保温,夏天散温)。刘合心烧饼店做出来的烧饼“红心儿白边儿”,香脆两面黄,酵香扑鼻,美味可口,在烧饼店云集的黄桥很有名气。让我钦佩的不仅仅是刘合心烧饼的品质好,还有刘润宝老师傅的人品。我上小学三年级,有一天到刘合心排队买烧饼,忽然被炸雷般的吼声吓了一跳。“谁教你干活时抽烟的?快掐掉!”原来是一名刚来的学徒嘴里叼着香烟,刘师傅生怕香烟灰掉到烧饼里。这个场景让我刻骨铭心。
“老宝成”旱烟,可谓闻名黄桥四乡八里。老宝成烟店前店后厂,制作工艺独特的烟丝具有色泽光亮、细而有条、香味清雅、烟力强顶的特色,烟丝品质始终超过同行。老宝成的老板王蔚然曾说:“质量是老宝成的命根子,质量好是一好抵百好,质量不好百好也不好。”老宝成直接到江西烟叶产地采购原料,生产环节的管理特别严格,配方严格保密,负责配料看油水的“后作”几乎是终身制,不死不换人。
四、客户为本
陆万成商铺可谓是“以客户为本”的佼佼者。多年来,陆万成商铺在经营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些好传统,老板口头反复讲的、店堂里招牌上和墙上写的,都是这样几句话:诚信待客、童叟无欺、不二划价、货真价实、薄利多销……实际上这就是陆万成的经营思想、立业之本。可贵的是,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实实在在这么做的。陆万成商铺的诚信待客、热忱服务,使得整日顾客盈门。“每逢节日,顾客爆满,店堂里要排号购货,中午、晚上店员要轮班吃饭,夜里要挂起汽油灯开夜市”。
丁万昌米行在米巷万昌巷东,由于买卖公平,老少无欺,在黄桥名气很大,人们提到米巷就提到丁万昌。
除了货真价实,情感营销也是黄桥老字号以客为本的另一个特色。鑫茂盛粮行招待客商总是笑脸相迎,无微不至。对小船货少的客商,请喝茶、洗澡;对大船货多的客商,请他们到复盛园、老合盛、赵义兴等菜馆内饮酒。老宝成烟店也十分讲究经营手段,为招揽大宗生意,规定对买烟两吊钱以上的顾客,奉请午餐一顿(一荤、一素、一汤),于是每天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裕泰和茶叶店的招数是上门服务,每当新茶上市,就派口齿伶俐的伙计给全镇各商家老板、社会名流、地方绅士等有头有脸的人物,奉上上等佳茗一包,一二两不等,请他们尝新。
咸有泰杂货店以和为贵,口碑好、信誉高,人们宁愿多跑点路也要到他家来买东西。对于农村来的老主顾,除了倒茶拿烟、热情招待外,咸有泰杂货店还为他们做转接信件、寄存物件等琐事。
五、精细管理
在精细管理方面,永丰慰记猪行的做法别具一格。该猪行一般两天往江南送一趟猪,老板必须派人押船。押船的首先要懂猪的习性,家养的猪喜静,如被突如其来的声音一惊,它们会乱窜。一般说船要行几天,到码头卸货,运输途中猪是否掉膘、损失多少,猪卖的价格,立即结账还是日后给钱,这些事都在押船员身上,主家不能事事自己做。永丰慰记猪行店主封慰堂深谙商道,司秤员、账房先生、押船员三大员关乎猪行成败,在选拔任用方面尤为精心。由于主家的精明、会用人,永
丰慰记猪行被“滑包”的事从没有发生过。
老德成酒行自己并不煮酒,其经营方式是:坐收放粮,转手赚取差价。坐店收购,由各乡村的酒坊和酒贩子送货上门;所谓“放粮”,就是酒行购买粮食,赊给酒坊或酒贩子,然后回收成品酒,粮酒双作价。因为坐收,免去了煮酒所需的场地和人员,将有限的店房、财力、人力专用于供销;因为放粮,事先垫付部分资金,使一些小酒坊能迅速投入生产,如此双赢策略为酒行不断把生意做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老宝成烟店能长期兴盛不衰,与其苦心经营、严格管理都有精到之处分不开。比如,老宝成的管理体制在结构上等级森严、层层相扣、责任明确、分线归拢、权力绝对集中。这样的管理体制是老宝成所有运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六、以人为本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以人为本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企业要关爱员工、支持员工,把员工视为合作伙伴,尊重他们并赋予尊严,为员工赋予意义感,激发平凡员工的优点;另一方面,真正的以人为本一定不是溺爱员工,而是要赋予员工合理及明确的目标,严格培养其职业素质与能力,在业绩上持续提出更高的期望。黄桥老字号企业的实践中,也处处渗透着这样的人本管理特点。
老德成酒行与人为善、宽容真诚,视雇员如家人,工钱从不拖欠,过大年加发红包,过小节发礼品。店里也包员工伙食,平常蔬菜变换花色品种,逢初二、十六大荤,犒劳大家;初八、廿三小荤,改善生活。当然,在员工能力训练方面,老德成酒行也不含糊,按照行规,学徒需经过一段试用期,主要考察其人品,不合格的辞退,留用的还要继续“学生意”。运酒上船,逢下雨天工资加倍,称“小心费”,但若不慎打破坛子,晴天无妨,雨天要赔。
鑫茂盛粮行在伙食上,大先生、学徒一视同仁。不过学生意的要卸门板、端饭倒茶,这是常规,理所当然。每月初二、十六,都要犒劳职工,桌上有红烧肉等荤菜。过年前夕,老板请职工吃守岁酒,餐毕,除发薪俸外,还依贡献大小发放红包。
一方面,裕泰和茶叶店对职工厚道,工人一般月薪是2 斗米(工资1 斗米、洗理[1]1 斗米),一年按16 个月发放,多出来的4 个月包括冬腊双算和节假日加班,岁末两个月生意好发双薪。店内伙食一视同仁,阴历初二、初八、十六、廿三开四荤,清明到重阳期间下午有晚茶。每年春节,工人们还能领到两块大洋的守岁钱。另一方面,裕泰和茶叶店规矩甚严,学徒在柜台里非但不能落座,连倚靠货架、柜台都不行,必须规规矩矩地站在店堂内招牌旁迎客。裕泰和茶叶店账房先生桌前放有一个大型铜质钱盘,分18 个格子,每天店员经手做生意的所得放入各人固定的格子里,夜晚账房先生理账,在各人的户头上记载营业总数。
陆万成商铺用人得法,收学徒要了解学徒手脚是否老实,说话是否诚实,做事是否踏实,头脑是否灵活,是否有文化,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店里还规定,老板的至亲不得在本店从业或做学徒。平时老板对员工要求严格,赏罚分明。不称职的予以解聘,不讲情面;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员工则提职加薪。老板十分重视学徒的调教,对师徒双方要求都十分严格。学徒一进店,首先要行拜师礼,尊敬师傅;在生活上,徒弟要主动帮助师傅盛饭、打水、洗水烟袋、倒便壶等;在工作上,徒弟要听从师傅的教导,虚心学艺。
七、扶危济困
永丰慰记猪行做了不少好事,如修建花园桥,每年过春节发放米券给穷人,遇到困难户住封家房子的,不收房租。
和记花生榨油厂老板何逢生生性好施,热心公益事业,“邻里乡党孤寡贫乏,年有资助,病、死者则医之、药之、棺殓之,综其一生,私入半税于是”。何逢生离世时,林森、孙科等国民党元老、社会名流七十多人为之题字,孙科的题词是“急公好义”。
老德成酒行坚持助困济贫,做好事不留名,经常拿钱粮接济四周的贫困之家。凡有人登门求助,必慷慨解囊;有田租给人耕种,送租就收,不送也不强求。
何隆昇绸布店的何介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南坝桥重建、王家巷西首南庵庙整修、灾年施粥舍米等善事都参加。每到年前,他总要给王家巷西首棚户区的穷人送上一块银圆,让他们过个平安年。
陆万成商铺在社会公德方面同样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柜台靠前的抽屉里专放了一些零钱,凡有乞讨者上门都施以几枚铜板,遇有残疾人,店员则离柜把钱直接送到他们手中。对于其他社会公共事业,如修桥补路、防火防盗的费用摊派,总能多多承应份额。
中国的儒商文化,十分重视传统伦理精神,力图把儒家重视伦理与情感的精神气质引入商业领域,建构一种儒化的商业伦理精神,以寻求经济活动与伦理文化精神间的沟通,推进商业与伦理的结合,塑造商人的人格形象。王红在《老字号》一书中说,中华老字号作为一个称谓,包含着传承、期待、祝福等特定的寓意,人们甚至将号视为自己人格、品德、意志、追求的写照。作为商家店铺的名称,字号具有招牌和标识的功能,表现商家店铺的经营理念和追求,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有着丰富的内涵—或以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现经营的宗旨,或寓含对顾客的良好祝愿,或显示自己的志向与理念,或彰显自己产品或服务的独特之处等。
从黄桥老字号企业的古风遗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传统道德理性主义和经济功利主义的恰当结合,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些现代企业可以从老字号中汲取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