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将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书中以弗雷格的“复合思想”为基础,根据汉语名名组合意义的心理加工过程,构建了名名组合意义阐释的“输入-组合-输出”框架。本书首先基于分析哲学和心灵哲学观,将名词性成分的意义内容切分为概念性意义内容和意向性聚焦意义内容;其次,深入分析了名词的概念类型对输出类型的影响,从而总结出名名组合的能产性规律、语义透明度规律以及形成组合的限制性条件;再次,提出名名组合具有描述中心和表述中心的“双中心”特性,并尝试在句法、语义和语用3个层面上进行统一解释;最后,提出名名组合意义的两种阐释模式:“组合”及“组合?+?意向”,通过讨论阐释模式和输入成分特征、输出类型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名名组合的意义阐释模型。
本书旨在为对汉语语言学习、研究或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启发,希望本书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第1章 绪论 1
1.1 汉语名名组合的界定和特点 1
1.1.1 汉语名名组合的界定 1
1.1.2 汉语名名组合的特点 9
1.2 名名组合探索的局限性 10
1.3 名名组合意义阐释模型的释义目标和构建路径 12
本章小结 15
第2章 名名组合的不同视角分析 16
2.1 各分析视角的探索和发现 16
2.1.1 转换生成语法视角 16
2.1.2 内部语义关系视角 18
2.1.3 概念语义学视角 19
2.1.4 词汇语义学视角 21
2.1.5 构式形态学视角 24
2.1.6 命名论视角 26
2.1.7 计算语言学视角 28
2.1.8 心理学视角 29
2.1.9 认知语言学视角 32
2.2 隐喻、转喻型名名组合分析 32
2.2.1 隐喻、转喻机制研究 33
2.2.2 “意义中心”的研究 33
2.3 名名组合的现有探索进路 35
本章小结 36
第3章 名名组合的分类和中心成分 37
3.1 名名组合的定位 37
3.1.1 句法和形态的界面 37
3.1.2 句法、形态和语义的界面 38
3.2 名名组合的分类 38
3.2.1 现有分类依据和结果 38
3.2.2 汉语名名组合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42
3.2.3 不同类型名名组合的形式化表达 43
3.3 名名组合的中心成分 43
3.3.1 复合词中心成分的定义 43
3.3.2 中心成分的位置 45
3.3.3 中心成分的定义和分类 45
本章小结 47
第4章 “输入-组合-输出”框架概述及其分析对象选择 48
4.1 “输入-组合-输出”框架概述 48
4.1.1 名名组合意义的心理加工基础 48
4.1.2 “三阶段”框架下的探究 49
4.1.3 概念整合理论与“输入-组合-输出”框架的关系 50
4.1.4 输入成分因素 51
4.1.5 输出类型的描述 58
4.1.6 输入成分的组合基础和模式 59
4.1.7 分析框架的充实和深化 72
4.2 “输入-组合-输出”框架的分析对象选择 73
4.2.1 特征判断和选择 73
4.2.2 词性判断 75
4.2.3 来源和标注 75
本章小结 77
第5章 并列型名名组合的“输入-输出”语义框架 78
5.1 并列型名名组合的定义 78
5.1.1 并列关系 78
5.1.2 相似定义辨析 79
5.2 并列型名名组合的分类 80
5.2.1 分类标准 80
5.2.2 内部语义关系类型 82
5.2.3 内部语义关系分布 87
5.3 并列型名名组合输入成分的语义贡献 88
5.3.1 语义贡献对等型 88
5.3.2 语义贡献不对等型 89
5.3.3 语义贡献规则 90
5.4 并列型名名组合的输出类型 91
5.4.1 并合型输出 91
5.4.2 上位型输出 92
5.4.3 析取型输出 95
5.4.4 关系型输出 95
5.4.5 交集型输出 96
5.4.6 同指型输出 97
5.4.7 取中型输出 97
5.4.8 范围型输出 97
5.4.9 特指型输出 98
5.4.10 转喻型输出 99
5.4.11 隐喻型输出 99
5.4.12 输出类型的构式描述 100
5.4.13 输出类型的分布规律 100
5.5 并列型名名组合的中心成分 102
5.5.1 描述中心成分 102
5.5.2 表述中心成分 102
5.6 并列型名名组合的语义域 103
5.6.1 语义域的种类 103
5.6.2 语义域的层级分类 103
5.6.3 语义域的分布规律 105
5.7 并列型名名组合输入成分的概念层级范畴 108
5.7.1 输入成分的主要层级范畴 108
5.7.2 输入成分之间的层级关系 109
5.8 并列型名名组合输入成分的概念类型 110
5.9 并列型名名组合“输入-输出”框架 111
5.9.1 内部语义关系对输出类型的影响 112
5.9.2 输入成分语义域对输出类型的影响 113
5.9.3 输入成分的范畴层级关系对输出类型的影响 116
5.9.4 输入成分概念类型对输出类型的影响 117
5.9.5 输出成分语义域和概念类型的保持和改变 117
5.9.6 输入成分语义因素对内部语义关系的影响 118
5.10 并列型名名组合的能产性和透明度 120
5.10.1 能产性 120
5.10.2 语义透明度 121
5.11 并列型名名组合的限制条件 121
本章小结 122
第6章 从属型名名组合的“输入-输出”语义框架 123
6.1 从属型名名组合的定义 123
6.2 从属型名名组合的中心成分 125
6.2.1 描述中心成分和表述中心成分 125
6.2.2 中心成分的位置 125
6.2.3 描述中心成分的移位动因 126
6.2.4 基于中心位置的从属型名名组合分类 127
6.3 从属型名名组合输入成分的内部语义关系 128
6.3.1 内部语义关系的分类 128
6.3.2 内部语义关系的分布规律 136
6.4 从属型名名组合输入成分的语义域 137
6.4.1 输入成分语义域分析的必要性 137
6.4.2 输入成分语义域及其分类层级 137
6.4.3 语义域的分布规律 141
6.5 从属型名名组合输入成分的概念类型 146
6.6 从属型名名组合的输出类型 148
6.6.1 两种输出类型 148
6.6.2 输出类型的构式描述 148
6.6.3 输出类型分布规律 153
6.7 从属型名名组合“输入-输出”框架 154
6.7.1 内部语义关系对输出类型的影响 154
6.7.2 输入成分语义域组合对输出类型的影响 155
6.7.3 输入成分概念类型对输出类型的影响 161
6.7.4 输入成分语义因素对内部语义关系的影响 169
6.8 从属型名名组合的能产性和透明度 174
6.8.1 能产性 174
6.8.2 语义透明度 175
本章小结 175
第7章 名名组合的意义阐释模式 176
7.1 意义阐释模式的定义 176
7.1.1 “组合”阐释模式 176
7.1.2 “组合 + 意向”阐释模式 179
7.1.3 “组合”和“组合 + 意向”阐释模式的分布 180
7.2 并列型名名组合的意义阐释模式 181
7.2.1 阐释模式与输出类型的关系 181
7.2.2 输入成分概念类型和阐释模式的关系 184
7.2.3 输入成分语义域和阐释模式的关系 185
7.2.4 输入成分内部语义关系和阐释模式的关系 186
7.3 从属型名名组合的意义阐释模式 188
7.3.1 阐释模式和输出类型的关系 188
7.3.2 输入成分概念类型和阐释模式的关系 194
7.3.3 输入成分语义域和阐释模式的关系 195
7.3.4 输入成分内部语义关系和阐释模式的关系 197
7.4 阐释模式与透明度和能产性的关系 200
7.4.1 阐释模式与透明度的关系 200
7.4.2 阐释模式和能产性的关系 201
7.5 名名组合多义性的根源 202
7.5.1 并列型名名组合输出类型的多重性 202
7.5.2 从属型名名组合输出类型的多重性 205
本章小结 208
第8章 汉语名名组合的主要发现与探索前景 209
8.1 主要发现 209
8.1.1 并列型名名组合的意义阐释模型 210
8.1.2 从属型名名组合的意义阐释模型 211
8.2 探索前景 212
8.2.1 语料来源多样化 212
8.2.2 语料形式丰富化 212
8.2.3 探索方法多元化 213
8.2.4 语境和语用因素考察 213
本章小结 214
参考文献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