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是新形势下,山西、河南、湖北等省级行政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省域经济布局的重要举措。相较于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等研究热点,以省域副中心城市为主题的研究较少。为什么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没有规律可循?全国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哪些样本城市的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回答这些问题,既需要丰富的地方实践经验,更需要深厚的学理支撑。遵循上述研究思路,书稿分“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理论支撑与类别探究”“省域副中心建设城市竞争力与活力比较分析”“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专项研究”四篇、十一章展开详细论述。每一章节均尝试嫁接地方实际与学术理论,即从地方实际演绎出的学术理论即是理论创新,以填补现有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理论层面的不足;从学术理论与先进经验归纳出的地方重点发展方向即是实践创新,以指导现有省域副中心建设城市发展。此外,书稿跳出就省域副中心城市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局限,将“十四五”时期,长治、洛阳、赣州等十四个省域副中心建设城市放在全国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全面揭示省域副中心建设城市面临的挑战,科学提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任杲,山西长治人,城市经济学博士,副教授,长治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兼任山西省新型智库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城市经济》期刊编辑部主任,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资源转型等,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省级项目多项;先后荣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第一篇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理论支撑与类别探究 第一章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3 第一节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概念及特征/3 第二节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7 第二章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取向/15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视角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向/15 第二节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向/22 第三章 省域副中心建设城市的类别探究/30 第一节 省域视角下的城市类别分析/30 第二节 全国视角下的城市类别分析/35 第三节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挑战初探/42 第二篇 省域副中心建设城市竞争力与活力比较分析 第四章 新时代城市竞争力与城市活力分析框架/53 第一节 新时代城市竞争力与城市活力内涵阐释/53 第二节 新时代城市竞争力与城市活力的分析维度/59 第五章 省域副中心建设城市竞争力与活力评价/67 第一节 新时代城市竞争力与城市活力的评价体系构建/67 第二节 新时代城市竞争力与城市活力测度/72 第三节 省域副中心建设城市障碍因素诊断/81 第三篇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六章 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经验/92 第一节 学者观点视角下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经验/92 第二节 政策文件视角下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经验/102 第三节 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经验/120 第七章 长治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策略/132 第一节 加快构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132 第二节 稳步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153 第三节 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枢纽型城市/171 第四节 完善保障机制建设/176 第四篇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专项研究 第八章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方式/192 第一节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阐释/193 第二节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时代价值/195 第三节 构建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198 第四节 长治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梳理/201 第五节 长治构建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推进路径/206 第九章 城市农业全产业链优化路径/213 第一节 农业全产业链优化的时代价值/214 第二节 农业全产业链优化的理论框架构建/217 第三节 古田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概述/221 第四节 平顺潞党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26 第五节 平顺潞党参全产业链优化的推进路径/231 第十章 城市高质量人口发展特征及对策/240 第一节 人口发展特征指标选取说明/240 第二节 省域副中心建设城市人口发展特征的比较分析/242 第三节 长治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举措/248 第十一章 城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构/261 第一节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262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编制经验探析/265 第三节 编制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重点方向/278 第四节 城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一览/285 参考文献/291 附录/299 后记/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