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展示的,是一位铁警10余年从警生涯积攒的见闻实录,他从中选出那些让他难忘的故事,用细腻的笔触,带你走进闻所未闻的真实巡逻现场。
在你急匆匆赶火车的时候,或者望向列车窗外发呆之际,你也许无法想象,一些光怪陆离的人间故事,正在悄然上演:被抛弃在铁轨旁的无名头颅、扬言引爆火车站的 炸弹客??诸如此类,就发生在车站广场、铁路车厢、候车大厅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也许某一次,你曾亲眼看见,甚至深入其中,却浑然不自知。
作者曾说,在火车站待上一天,一个人也许会改变对世界的看法。在这些故事背后,就隐藏着关于生活和人性中深刻的秘密。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火车一直有特殊的意义,代表着回家和远行。而绿皮火车更成为了一个强烈的时代符号,影视剧《南来北往》的爆火正说明了这一点。作者尚元用紧抓怀旧要素,讲火车站中的故事娓娓道来,极具情感煽动力。而夹杂其中的悬疑元素,更是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
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什么选择当铁警?
那我一定会坦诚地说,为了有份工作。
大环境很容易影响一个人,我大学就读于北方的一所司法警官学院,学校考公氛围浓厚,每年毕业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去考公务员。其中,大多数从警。我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想法相似,感觉既然上了警校,毕业后从警,这四年警校还有什么意义呢。
从警也有很多种选择,我为何将视线瞄准到铁路公安上呢?这要由一个人讲起。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一期访谈节目,是关于警坛神笔章新的采访。他仅靠手中的一支碳素画笔,就能从目击者的描述中绘出嫌疑人的画像,然后以像寻人,抓住嫌疑人。模拟画像和嫌疑人本尊简直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种技艺深深地震撼了我,也让我知道了铁警这个职业。
和你们一样,起初我也以为铁警不就是火车上的乘警嘛,工作以后我才知道,除了乘警,还有站警、交警、特警、线路警等。不夸张地说,铁路公安和地方公安相比,绝大多数警种皆有覆盖,只缺户籍警。
当初我所报考的职位是K市线路岗位,培训报到时被调剂到S市的一隅东湾火车站。这一变动打乱了我对未来的预想,毕竟两地生活成本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而在S市竟然拿着和K市一样的工资,换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反正我是别无选择。既来之,则安之。截至目前,我的职业生涯已经跨过整整十年,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涉及线路、火车站、列车。在此期间,我在不同岗位上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目睹了诸多奇奇怪怪的事。这些故事里,大多数时刻主角并不是我,我只是一个聆听者、见证者、记录者。
我在警校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法制文学与法制宣传方向),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中文专业。我真正开始写作也是在大学期间,那时我在学院报刊当编辑,刚开始写诗,后来写小说。记得大三时市内各大高校联合举办了一次征文比赛,我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名叫《迁徙的拾荒者》,获得了征文大赛的最佳小说奖,自此大受鼓舞,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写作旅程。
我一直自诩是个写小说的。2017年,我的长篇处女作就是一部悬疑小说。可能和自己从事的职业有关,我所写的小说大多是悬疑、犯罪、凶杀等题材。有一次,一个同事问我,你怎么不写写我们铁警?
我笑着说,铁警有什么好写的。
事后一想,还真有不少东西可写。作为警员,我们是小众的。大部分人提到铁警,知之甚少。前段时间受人关注的高铁霸座事件,一度将铁警置于风口浪尖,这时人们才知道,原来还有铁警这个职业呢。其实,铁警不只出现在火车上,人流密集的火车站里有他们忙碌巡逻的身影,人烟稀少的铁路线上留有他们的巡线足迹。铁轨延伸到哪里,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希区柯克曾说,好故事就是把生活中无聊平庸的部分剔除。回顾十年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平庸和重复中度过,但就像一汪平静的湖泊,总会泛起几个涟漪。而这些涟漪,就是我要小心翼翼捕捉的写作素材。
有人会说,写你熟悉的领域还不是信手拈来嘛。但对我而言,我会很忐忑,害怕写得不好,遭受同行笑话。我也担心写得太逼真,会有人对号入座。
作为一名铁警,打交道最多的当数来去匆匆的旅客们。其次,就是那些经常活跃在火车站的黄牛、盲流、社会闲杂人员,当然,还有违法犯罪分子。在他们身上,发生了许多奇闻异事,或荒唐可笑,或催泪感人。这些故事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的身边。作为一名写作者,我觉得有必要将其记录下来,算是给过往一个交代。十年的职业生涯,这本书算是我的另类工作总结。
我经常工作的地方是火车站南广场。广场很大,徒步绕一圈,至少花费一刻钟时间。因此,在广场上工作,我们通常开电动巡逻车,这并不是偷懒,而是为了一旦出现警情能够第一时间抵达现场。
南广场也是旅客进出火车站的必经之地。如果把火车站主体建筑比成一座堡垒,那南广场就是前沿阵地、护城河。因为是开放式广场,所以这里也是整个火车站地区最复杂的区域。流动的人群,隐藏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巡逻过程中更加小心,碰到可疑的人要严加盘查。表面上看,我们只是查证件,其实,我们也在察言观色,判断是否需要对被查者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除了查人,有时还要查他们随身携带的行李。
记得我刚上班时,去查身份证,经常会碰到旅客反问:为什么查我?难道我长得不像好人吗?
其实,坏人脸上并没有刻着坏人的标记。隐藏在人群中的违法犯罪分子往往长着一张大众脸,需要我们通过海量的工作去甄别筛查。筛查出危险分子,将其挡在车站之外,旅客的出行环境才能更加安全。
我在南广场巡逻这些年,靠着查身份证,就查出过不少坏人。你能相信吗?本书故事里,有这么一位迷途少年,他在派出所偷手机只为了打一把王者荣耀;还有追逐梦想的老人,他的谷仓里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入室盗窃犯,是个十足的吃货,他临进拘留所,还不忘笑着提醒我,记得把烤鸭放冰箱里,不然就坏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故事要从我入警那一年讲起。
尚元用,85后,2012年参加工作,基层一线铁警,数以亿计的国人曾在火车站广场、候车大厅、列车车厢与其擦身而过。
曾出版短篇小说合集《世界与它的悲欢》,长篇小说《不要跟踪我》。在全国大型公安法治文学期刊《啄木鸟》杂志上发表作品若干,被评为豆瓣阅读小雅奖·最佳作者。
作者序
1 轨道旁的无名头颅
2 警帽里的秘密
3 倒在出租屋的人
4 角落里的炸弹客
5 黄牛江湖
6 一张洗衣单帮忙抓逃犯
7 列车黄金失窃案
8 烤鸭大盗
9 为什么要查你的身份证
10 铁警怎么过春节
11 人间游荡
12 那些落入骗局的人
13 那个仰望星空的人
14 我的孩子不见了
15 人生终似少年游
16 他在派出所偷手机
17 他们把火车站当圣地
18 无声的恐吓
19 候车室里的江湖散人
20 栖居火车站的日本人
21 收藏火车的老人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