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红楼梦奖首奖答谢辞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到场的嘉宾朋友:
感谢各位的光临,和我一同见证和共度这一庄严和光荣的时刻。对我而言,这一时光的恩赐温暖而神圣,红楼梦奖以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梦楼》命名,这一命名的本身就已饱含无限的使命感和象征意义。接受这样的奖励和表彰既让我兴奋,又让我深感忐忑。只要大家读一读曾经获奖的作品和作家的名字,就可以和我的心意形成共鸣。在本届评选当中,同样有着那么多我敬重的名家和名作参评,《唇典》能够获得首奖,这样的殊荣只能用幸运来表述。
在我的童年,东北乡村将小说称作大书,而《红楼梦》又是大书中的大书,其书之大,在于这部书具有重塑汉语生命的意义。在我看来,我们的民族文学曾有两大传统,一个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传统,一个是以入仕为目标的读书人为代表的诗学传统。在《史记》中,一句坑杀赵卒四十万,便完成了一个大事件的记载,历史将那四十万赵国士兵和他们身后数百万众的普通人的生命及生存一笔勾销,略去了多少悲情和凄惨。而诗人们构建的悲伤书写也十分含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惆怅中还要保持风度。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这才是无尽的悲怆和发自心底的呼唤,但这种传神的诗意仍然无法传达真正的悲欢离合,到了《红楼梦》,一句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终将悲怆和人生的艰辛穿透了历史和时光,扩大和放大到无边无际。《红楼梦》是一个时代,甚至是多个时代的悲怆和无数人的繁华落寞,中间又伴随着那么多注定消逝的绝美瞬间,是中国文学、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在《红楼梦》成书之前的四百年,在遥远的佛罗伦萨,也曾出现过以梦幻方式开启的神奇之书,那部同样伟大的作品是但丁的《神曲》。史载但丁因为对一位少女的爱恋接受了神启,游历了刑罚严酷的地狱,游历了能够得到宽恕的炼狱,从而在地上乐园吉祥的云朵和花瓣般的雨珠中,见到了灵魂归宿的天堂。在但丁的时代,人们对叙事体的作品统称为喜剧或者悲剧,在传抄者和诠释者那里,《神曲》因为主人公最终进入了天堂而被称为喜剧,很长时间以后,神圣的喜剧才变成了今天的《神曲》。
《红楼梦》和《神曲》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以梦境开篇,都经过了许多人的整理和传抄,几乎都是秘传的,都在当时的主流视野之外。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上述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仍然是精英诗人的杰作。在此之外另有一条,甚至不能称为文学的诗学脉络也曾出现过,而且更加具有民间诗学的意义,那就是如弗雷泽的人类学名著《金枝》所记述的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民间神话与诗学传统,对我而言,其中最为熟悉的就是曾经存在于东北大地的萨满诗篇。
中国的东北大地,在漫长的时间里,曾被称为蛮夷之地。在蒙昧的北方大地,萨满曾是生灵的异数,他们被唤作通灵的人,是人和神界、灵界的沟通者,他们精通民族和族群的历史,是部族的精神领袖,是医师,是占卜师。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萨满,每个萨满都有自己供奉的神灵。通晓自然秘密和心灵密码的萨满,还肩负着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在那些祭天祭祖的庄严时刻,他们脸罩兽面,身披兽皮禽羽,如痴如狂,茹血踏歌。
一个合格的萨满要在他们的仪式中祈祷、召唤、祝福、求告和诉说,他们传讲神龛上的故事和诗篇,他们是最早的东北地域的歌者、诗人和小说家,他们能够洞悉社会的冲突和世间的荒谬与美好,而他们富有牺牲精神和救赎象征的法术,又有着强烈的宗教精神和世俗叠加的情感。他们的传承还是秘传的,一代代地口口相传。
东北大地有一个特点,就是原住民的原发文字一次次消亡,从契丹文到金文,再到满文,这意味着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使有,也已经蒙上了无法抖落的烟尘。口耳相传不但成为必要,而且成为唯一。一代代萨满唱着民族的古歌,那些吟咏世代不衰,尊天敬地的庄严,怜爱众灵的长歌神秘而又神圣,他们歌颂神灵,歌颂自然,歌颂祖先,那些颂歌成为民族和部族的历史和记忆,滋润和救护着一代代人的心灵。还有那些席卷不去的忧伤、呐喊、苍凉,和时光相遇,和历史叠加,迸溅出火花。
《红楼梦》和但丁的《神曲》都经过许多人传抄和整理,甚至是再创作的过程,同样,萨满的每一首神歌也都经历了同样的过程,都是集体创作。第一代萨满种下了种子,后一代萨满再用心血灌育,然后是再一代灵感的注入,直至如树参天,即使参天了,仍然没有固化,这是一棵灵魂树,无形而有脉,枝叶像花朵一样在后代和倾听者的心中绽放和舒展,阳光是一代代人的希冀和梦想,根系则上溯到远古和祖先的血脉。
一支支神曲,一个个梦境,而萨满要在梦境中工作。萨满们没有但丁般对社会各阶层和角色以及社会变迁理性的深刻认知,也没有《红楼梦》般的瑰丽诗情,但他们的诗篇粗犷、真诚,浑然天成,是民间的风雅颂,完全可以接续《诗经》的传统。集文学传统和宗教情感于一体的心灵之歌,是无字之书,是大地神曲,以超拔浪漫的奇崛想象,对抗着残酷的生存和世相的无奈。这些古调长歌植根于民间,是智者和时光的共同创作,应和民间情感,更重要的是,讲述者和倾听者都对诗篇有着无限的敬畏之心,这是一种在冰天雪地淬炼的诗学传统,有着绵长和经久弥坚的生命力。他们是民族诗人,是地域和家族的小说家。他们不同于游吟诗人,萨满是本部族和本民族的歌者,他们只讲述族群才有资格听见的故事,这是一种生存和生命的力量,还有着一点自豪感和天予我命的神圣归依。祭歌咏歌交织,集风雅颂为一体,试图与这世间的一切都能共存与和解,这种伟大的生命力和情感的张力穿透了历史和政权更迭的帷幕。
就在《红楼梦》成书的前后,乾隆四十五年,大清国颁布了一条律法,叫作《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在满族地区推行了自上而下的萨满教改革,核心内容是对以氏族为本位的萨满祭祀仪式进行规范,取消了对自然神的祭奠,甚至用皇家的神祇统一替代了部族的神祇。这一宗教政策直接影响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乾隆颁布的萨满法令实际上是取缔了除皇家萨满和供奉神之外的所有萨满的祭神权,让除爱新觉罗之外的所有家萨满和族萨满都成为非法。这让本身就是秘传的萨满诗篇变得更加隐秘,何况萨满本身就是以一种神秘的方式在传承,这导致了难以记述的诗篇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
我是幸运的,我有幸闯入了萨满诗篇这个秘藏的花园和宝库,得以任意地采摘花朵装扮自己的花篮,用那些宝石般的句子照亮我自己的语言。
人类已经有那么多书了,那么多故事,为什么还要多你的一本?为什么写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意义何在?你的创作会有哪些超越和独到之处?这些是一个作家应该想的。你要思考意义,思考节奏,思考控制,思考故事结构。读者真正需要的是荡开一桨,划破沉闷,享受水波不断散开的涟漪,就像一个歌者,一个不需要前奏的地方,惟有开口便唱,方能石破天惊。有一种追求是我崇尚的,那就是追求的境界不但要有天地间的奔放和辽阔,还要有行吟诗人的从容、优雅和感伤,你要用想象和张力完成贴近人心的赞词和颂歌,幸运的是我找到了萨满这个视角,要知道,他们天生就有讲故事的才能和使命。
《唇典》引用口口相传之意,以一个萨满神歌的讲述方式,写了中国东北近百年的历史。大清覆亡,民智开启,大量的关内移民拥入白山黑水的封禁之地,此前的日俄战争、甲午战争,到三十年代的日本侵华,中国东北是近代史上场景转换最快最大的一幕幕沧桑大戏,东北人的心灵史和现代中国的心灵史接轨和碰撞,是如此地强烈和惊心动魄。因为多种原因,东北这片大地的那些在历史转换中不屈的存在,还有神明的力量,日常生活中的进进出出,一片大地的心灵史和地域文化精神还从未有过深沉和切近的表达和倾诉。
在写作中,我希望《唇典》能够因为接引和借助神明和神灵的力量,让小说有一个新的叙事系统,换一个视角看人生,多一些神性、理性、血性和诗性,多一些悲悯和忧伤,还有人性和未来的力量。还想通过小说彰显民族诗性的力量和文化情怀。
我长期在市场化的报社里面做负责人,工作极其繁杂,工作压力真的很大,最多的时候,一天我要开十几个会,一晚上参加几场活动,没有坚持和热爱,想完成一部理想中的作品,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唇典》是我的第四部长篇,构思五年后才动笔,写作又历时十年。我在创作谈里曾写过:十年太漫长了,在我的认知里,只有曹雪芹的《红楼梦》才配得上这么长时间的写作。但没想到,我会因获得以这个伟大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真的和《红楼梦》产生交集。
这次,红楼梦奖首奖颁给《唇典》,我觉得是文学给我的奖赏,奖赏的是一个作家的坚持和热爱。同时,也是东北这片神奇的土地对我的一种奖赏和助力。
再次感谢红楼梦奖发起人和赞助人,再次向评审会的各位老师们致敬。感谢你们对《唇典》的厚爱,文明撒下了许多智慧的种子,有许多种子被风吹到了河里和海里,有的落在了沙石地上,茂盛地开放的种子是最幸运的。《唇典》是幸运的那一粒种子,我希望它能够种进人心,茁壮成长。大家的祝福和友谊我已经装进《唇典》的行囊,将成为《唇典》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动力。
再次感谢,祝各位身心愉悦、诗意生活。
二〇一八年九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