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结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近五六年来阳明学研究的新成果。
阳明学,既指王阳明个人的哲学思想,也包含阳明后学或后世学者有关阳明学的思想诠释与理论发展;而再读,指重新解读和思考,也涵指不尽同于以往学界的相关研究而略有新的看法。全书由问题所牵引,讨论的内容呈多点散发,最终聚焦于广义阳明学的思想和历史。主要关心的问题有两大类:第一类关于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及其特质,第二类关于后阳明时代的思想演进及文化现象。两篇附录则将视野扩大至东亚阳明学研究的领域,探索阳明学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所发生的各种思想转化。
		 
	
- 提出宋明理学研究的新视域。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提出了广义阳明学的研究思路。阳明学,既包含王阳明个人的哲学思想,也包含阳明后学或后世学者有关阳明学的思想诠释与理论发展。本书认为,我们可以将宋明理学视作一场整体的思想运动,由此出发,将朱子学和阳明学置于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化的背景中做贯通性的思考,这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广义朱子学和广义阳明学的相异性和连续性,可以呈现宋明新儒学在哲学上的整体性发展。
- 深入理论细部,拓展和深化阳明学的哲学研究。
本书涉及对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及其特质的深入探讨。分别就阳明学的良知理论、知行合一、一体之仁以及心学道统论等哲学问题做了深入的专题讨论,关注于阳明学的良知自知问题、一念发动即是行的问题、以仁为基础的万物一体论问题,以及基于心学立场的新道统观等问题的概念辨析及相应的问题讨论。
- 全景呈现阳明学思想圈的整体风貌。
本书同时涉及儒学世俗化、李贽思想定位、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以及明清之际新出的人性论述等问题,尤关注晚明清初出现的反思宋明理学的思潮动向,而这些问题属于广义阳明学乃至广义宋明理学的思想议题,相关的讨论对于我们全面了解阳明学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吴震,京都大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国际儒联理事暨学术委员会会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著有《阳明后学研究》《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泰州学派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传习录>精读》《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颜茂猷思想研究》《东亚儒学问题新探》《朱子思想再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传习录》《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朱子学与阳明学》等。
 
宋明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
 一 广义的视域
 二 理气的建构
 三 道德与知识
 四 义理的拓展
 五 结语:宋明理学是一场整体性的思想运动
王阳明的良知学系统建构
 一 问题由来
 二 知者自知
 三 良知独知
 四 良知自知
 五 良知自觉
 六 良知一念
 七 良知无知
 八 简短结语
论阳明学的良知实体化
 一 问题由来:何谓实体?
 二 良知实体化何以必要?
 三 良知即天理
 四 良知何以是实体?
 五 结语:超越与内在的双向转化
作为阳明良知学的知行合一论
 一 问题由来:何谓一念上取证?
 二 一念良知
 三 念念致良知
 四 本体工夫合一论
 五 结语
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
 一 问题由来
 二 晚年讲学宗旨
 三 仁体即良知实体
 四 一体之仁的实践性
 五 一体之仁的批判性
 六 结语:天下视域的伦理学
心学道统论以颜子没而圣学亡为中心
 引言:道统何以成了问题
 一 心学谜案:颜子没而圣学亡
 二 见道:阳明的颜子解释
 三 王畿的心学道统论重建
 四 结语:心学道统论的特质及其意义
从泰州学派看江南儒学的世俗性转化
 一 儒学传统历来就有世俗性特质
 二 作为民间儒学的泰州学派更关注化民成俗
 三 泰州学派思想中的精神性和世俗性特质
 四 对民间儒学的文化现象须注入必要的理论关切
阳明学时代何以异端纷呈?以杨慈湖在明代的重新出场为例
 一 《慈湖遗书》的出现
 二 季彭山的慈湖批判
 三 王龙溪的慈湖评价
 四 阳明后学的多种回应
 五 心之精神是谓圣
 六 结语
李贽思想的重新定位
 一 事件
 二 家世生平
 三 思想背景
 四 童心真心
 五 以道抗势
 六 异端之辨
 七 真道学
 八 结语:定位与评估
何为阳明学的文化研究?
 一 文化、文明与人文
 二 作为文化的阳明学
 三 阳明文化的几项表现
 四 阳明学与文化东亚
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
 一 一气流通与阳明心学的良知宇宙观
 二 性即是气与生之谓性的重新出场
 三 形色天性的显题化及其意义重估
 四 情善说及气善说的出现与张扬
 五 气质之性重估现象的蔓延与扩散
 六 结语:气质何以通向道德?
明清之际人性论述的思想转变及其反思
 一 从性即理到性即气
 二 陈确的人性一元论
 三 颜元的气质人性论
 四 结语:反思理学
袁了凡善书的文献学考察以《省身录》《 立命篇》《 阴骘录》为中心
 前言
 一 《省身录》
 二 《立命篇》
 三 《阴骘录》
 四 简短结语
附录一 作为哲学方法论的本来性现实性就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而谈
 一 超越儒佛之争
 二 本来性的出场
 三 现实性的对置
 四 生命体验与问题意识
 五 结语
附录二 关于东亚阳明学的若干思考以两种阳明学的问题为核心
 引言:何谓东亚阳明学,什么是阳明学?
 一 两种阳明学:解构中日阳明学的同质性
 二 何以说原本就没有两种阳明学?
 三 红色阳明学与白色阳明学
 四 近代阳明学是日本的近代思想政治言说
 五 小结:东亚阳明学研究具有建构性意义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