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2010版(套装全2册)(附光盘1张) ![]()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2010版(套装全2册)》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竞争力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为一体,充分运用数理分析、空间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对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同时.还根据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兼顾这三个区域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建立了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比较。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研究追踪全国、各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着力为增强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方兴未艾。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严重困难。那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外部冲击,中国如何才能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呢?答案是必须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针对国际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等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热点,旨在研究如何提高和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竞争力。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和经济区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勇敢地面对竞争,积极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对一个经济区域而言,就是要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诚然,竞争主体在竞争环境下的成败则取决于它的综合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努力和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4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400多亿元增长到33.5 4万亿元,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6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不断增强中国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或行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将“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列入要实现的总体奋斗目标,将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列入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将“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列入总体要求的内容,并将“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之一,将“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作为深化财税和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制的重要举措;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将“增强国际竞争力”作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200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把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判断标准”、“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30年来,我们……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2009年12月5~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增加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着力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这些新提法充分表明,我们党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和产业、行业的国际竞争,概括地说,就是越来越重视竞争力的提升。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努力化挑战为机遇,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要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等一系列竞争战略,着力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可以说,我国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巩固和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在应对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对世界作出的最大贡献。当然,从长远来看,建立起真正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切实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之计。 有鉴于此,为了适应国际竞争力发展和国内区域经济竞争格局的需要,2006年1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行政学院联合成立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下设分中心,主要致力于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政府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及相关经济领域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本蓝皮书主要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具体组织研究,该分中心作为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的分支机构,于2006年福建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科技节期间正式挂牌成立。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建平教授担任中心主任。2007年3月,由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担任主编,编撰、出版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第一本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并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推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2007年11月由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高层论坛”在福州隆重举行,与会代表高度肯定了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2008年3月和2009年3月,由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担任主编,编撰、出版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第二本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和第三本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对该研究成果作深入报道,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各级政府部门和海外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互联网上报道的信息超过20万条。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批准,2009年8月17~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辽宁丹东举行首届优秀皮书表彰大会,《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荣获首届优秀皮书“最佳影响力奖”,这是社会各界对本研究的充分肯定。 香港、澳门和台湾是特殊的区域经济体,是中国整体经济区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港澳台地区与内地形成了互相依存、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劲势头。以此为契机,内地、港、澳、台之间的经济协作开始生成,并逐步走上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道路。四方之间经济协作产生的效应中,除了经济增长效应外,还有结构调整效应、互补互依效应和竞争提高效应,已使中国版图内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互相依存的格局。因此,在2009年版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中,首次增加了“港澳台分析报告”这一专题,并在港澳台地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09年是香港回归12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特别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济、社会获得了较快发展,保持了长期繁荣稳定。在告别第一个10年的时候,香港、澳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的形势下,对于港澳台地区经济发展而言,应对经济发展要同时面对区域内和区域外两个方面的激烈竞争,最根本的还是要具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这是港澳台任何一个地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港澳台地区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攻克经济全球化中的难题,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促进经济加快发展,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潮头、破浪前进,而不是被溺毙、被融化。有鉴于此,也为了庆贺澳门回归10周年,课题组在2009年版蓝皮书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指标评价体系,继续根据港澳台三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兼顾港、澳、台3个区域和内地31个省域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构建了一个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34个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主要是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和106个四级指标组成,深度分析港澳台经济潜力,客观、全面地反映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34个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变化。 本报告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紧密跟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最新研究动态,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变化趋势及动因,按照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公正性、可行性、可比性的原则,建立起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我们继续对2007~2008年间中国内地31个省域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地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为提升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全书分四大部分和附录,基本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总报告,即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价报告。全国总报告是对2007~2008年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在2009年版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由1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和208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国2007~2008年间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态势的评价分析,阐述了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分布情况,明示了我国区域的优劣势和相对地位,分析了评价期内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变化特征及发展启示,提出了增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方法和对策,为我国区域经济战略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分析依据。 第二部分:分报告,即分省域进行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对2007~2008年间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级区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提出各省级区域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第三部分:港澳台地区分析报告,即分别对香港、澳门和台湾进行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根据港澳台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相应的港澳台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在2009年版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由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和106个四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通过对2007~2008年间港、澳、台3个区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评价分析,明确港澳台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薄弱环节,研究各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并就如何提升港澳台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第四部分:技术路线与方法,即交代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阐述本书主要研究内容,介绍本书的基本研究思路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还简要介绍了课题组在开展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对预测的指标、预测模型以及预测效果的适应性检验等过程和方法作了简要介绍,大大丰富了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内容。 附录部分列出了2007~2008年内地31个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9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用于排序的评价分值,以及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34个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8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用于排序的评价分值,为读者进行定量化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此外,鉴于《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上、下册)容量太大,本书对相关内容做了缩减,反映竞争力变化趋势的雷达图就不体现在本书中,具体和完整的内容可查阅本书的光盘。 本报告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每年都尝试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方法研究和实践评价上做一些创新和突破,但受到研究能力和占有资料有限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一些方面的认识和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和全面,还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未及研究。本报告原拟增加一部分主观性指标,但考虑到主观性指标很容易因问卷调查的方式、范围和问卷调查对象对各省市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不同而产生主观性评价误差,从而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性,而且在当前情况下要使主观性指标的准确性与客观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尽可能地一致,这无疑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有鉴于此,本报告仍暂不增加主观性评价指标,待时机成熟之后再作这方面的考虑。此外,对各省市区如何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具体对策,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作者愿与关注这些问题的研究者一起,不断深化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使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对省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更为有效。
上册
第一部分 总报告 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价报告 001 一 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评价 001 二 全国各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分布 005 三 全国省域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010 四 全国省域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014 五 全国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018 六 全国省域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022 七 全国省域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026 八 全国省域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030 九 全国省域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034 十 全国省域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038 十一 全国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042 十二 2007~2008年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启示 046 十三 中国部分省份主要经济指标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052 十四 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路径、方法和对策 059 第二部分 分报告 第1章 北京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068 1.1 北京市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068 1.2 北京市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071 1.3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075 1.4 北京市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078 1.5 北京市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080 1.6 北京市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083 1.7 北京市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085 1.8 北京市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088 1.9 北京市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090 1.10 北京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093 1.11 提升北京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098 第2章 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03 2.1 天津市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03 2.2 天津市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06 2.3 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109 2.4 天津市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112 2.5 天津市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14 2.6 天津市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17 2.7 天津市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119 2.8 天津市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122 2.9 天津市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125 2.10 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127 2.11 提升天津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132 第3章 河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38 3.1 河北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38 3.2 河北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41 3.3 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144 3.4 河北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147 3.5 河北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49 3.6 河北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52 3.7 河北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154 3.8 河北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157 3.9 河北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159 3.10 河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162 3.11 提升河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167 第4章 山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72 4.1 山西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72 4.2 山西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75 4.3 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178 4.4 山西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181 4.5 山西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83 4.6 山西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86 4.7 山西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188 4.8 山西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191 4.9 山西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194 4.10 山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196 4.11 提升山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201 第5章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06 5.1 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206 5.2 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209 5.3 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212 5.4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215 5.5 内蒙古自治区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217 5.6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20 5.7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222 5.8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225 5.9 内蒙古自治区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228 5.10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230 5.11 提升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235 第6章 辽宁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40 6.1 辽宁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240 6.2 辽宁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243 6.3 辽宁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246 6.4 辽宁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249 6.5 辽宁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251 6.6 辽宁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54 6.7 辽宁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256 6.8 辽宁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259 6.9 辽宁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262 6.10 辽宁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264 6.11 提升辽宁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269 第7章 吉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74 7.1 吉林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274 7.2 吉林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277 7.3 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280 7.4 吉林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283 7.5 吉林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285 7.6 吉林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88 7.7 吉林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290 7.8 吉林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293 7.9 吉林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296 7.10 吉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298 7.11 提升吉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303 第8章 黑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308 8.1 黑龙江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308 8.2 黑龙江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311 8.3 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314 8.4 黑龙江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317 8.5 黑龙江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319 8.6 黑龙江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322 8.7 黑龙江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324 8.8 黑龙江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327 8.9 黑龙江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330 8.10 黑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332 8.11 提升黑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337 第9章 上海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342 9.1 上海市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342 9.2 上海市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345 9.3 上海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348 9.4 上海市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351 9.5 上海市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353 9.6 上海市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356 9.7 上海市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358 9.8 上海市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361 9.9 上海市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364 9.10 上海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366 9.11 提升上海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371 第10章 江苏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377 10.1 江苏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377 10.2 江苏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380 10.3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383 10.4 江苏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386 10.5 江苏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388 10.6 江苏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391 10.7 江苏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393 10.8 江苏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396 10.9 江苏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399 10.10 江苏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401 10.11 提升江苏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406 第11章 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412 11.1 浙江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412 11.2 浙江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415 11.3 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418 11.4 浙江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421 11.5 浙江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423 11.6 浙江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426 11.7 浙江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428 11.8 浙江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431 11.9 浙江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434 11.10 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436 11.11 提升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441 第12章 安徽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447 12.1 安徽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447 12.2 安徽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450 12.3 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453 12.4 安徽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456 12.5 安徽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458 12.6 安徽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461 12.7 安徽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463 12.8 安徽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465 12.9 安徽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468 12.10 安徽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470 12.11 提升安徽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475 第13章 福建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480 13.1 福建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480 13.2 福建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483 13.3 福建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486 13.4 福建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489 13.5 福建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491 13.6 福建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494 13.7 福建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496 13.8 福建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499 13.9 福建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501 13.10 福建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504 13.11 提升福建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09 第14章 江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515 14.1 江西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515 14.2 江西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518 14.3 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521 14.4 江西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524 14.5 江西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526 14.6 江西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529 14.7 江西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531 14.8 江西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534 14.9 江西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537 14.10 江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539 14.11 提升江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44 第15章 山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550 15.1 山东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550 15.2 山东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553 15.3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556 15.4 山东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559 15.5 山东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561 15.6 山东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564 15.7 山东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566 15.8 山东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569 15.9 山东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572 15.10 山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574 15.11 提升山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79 下册 第16章 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585 16.1 河南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585 16.2 河南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588 16.3 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591 16.4 河南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594 16.5 河南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596 16.6 河南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599 16.7 河南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601 16.8 河南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604 16.9 河南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607 16.10 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609 16.11 提升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4 第17章 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620 17.1 湖北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620 17.2 湖北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623 17.3 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626 17.4 湖北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629 17.5 湖北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631 17.6 湖北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634 17.7 湖北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636 17.8 湖北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639 17.9 湖北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642 17.10 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644 17.11 提升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49 第18章 湖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654 18.1 湖南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654 18.2 湖南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657 18.3 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660 18.4 湖南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663 18.5 湖南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665 18.6 湖南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668 18.7 湖南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670 18.8 湖南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673 18.9 湖南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676 18.10 湖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678 18.11 提升湖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83 第19章 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688 19.1 广东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688 19.2 广东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691 19.3 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694 19.4 广东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697 19.5 广东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699 19.6 广东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702 19.7 广东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704 19.8 广东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707 19.9 广东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710 19.10 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712 19.11 提升广东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717 第20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723 2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723 20.2 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726 20.3 广西壮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729 20.4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732 20.5 广西壮族自治区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734 20.6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737 2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739 20.8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742 20.9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745 20.10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747 20.11 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752 第21章 海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757 21.1 海南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757 21.2 海南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760 21.3 海南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763 21.4 海南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766 21.5 海南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768 21.6 海南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771 21.7 海南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773 21.8 海南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776 21.9 海南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779 21.10 海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781 21.11 提升海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786 第22章 重庆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791 22.1 重庆市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791 22.2 重庆市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794 22.3 重庆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797 22.4 重庆市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800 22.5 重庆市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802 22.6 重庆市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805 22.7 重庆市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807 22.8 重庆市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810 22.9 重庆市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813 22.10 重庆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815 22.11 提升重庆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820 第23章 四川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825 23.1 四川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825 23.2 四川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828 23.3 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831 23.4 四川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834 23.5 四川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836 23.6 四川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839 23.7 四川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841 23.8 四川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844 23.9 四川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847 23.10 四川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849 23.11 提升四川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854 第24章 贵州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859 24.1 贵州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859 24.2 贵州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862 24.3 贵州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865 24.4 贵州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868 24.5 贵州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870 24.6 贵州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873 24.7 贵州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875 24.8 贵州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878 24.9 贵州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881 24.10 贵州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883 24.11 提升贵州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888 第25章 云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893 25.1 云南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893 25.2 云南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896 25.3 云南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899 25.4 云南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902 25.5 云南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904 25.6 云南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907 25.7 云南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909 25.8 云南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912 25.9 云南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915 25.10 云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917 25.11 提升云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922 第26章 西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928 26.1 西藏自治区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928 26.2 西藏自治区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931 26.3 西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934 26.4 西藏自治区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937 26.5 西藏自治区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939 26.6 西藏自治区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942 26.7 西藏自治区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944 26.8 西藏自治区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947 26.9 西藏自治区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950 26.10 西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952 26.11 提升西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957 第27章 陕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963 27.1 陕西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963 27.2 陕西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966 27.3 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969 27.4 陕西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972 27.5 陕西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974 27.6 陕西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977 27.7 陕西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979 27.8 陕西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982 27.9 陕西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985 27.10 陕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987 27.11 提升陕西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992 第28章 甘肃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998 28.1 甘肃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998 28.2 甘肃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1001 28.3 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1004 28.4 甘肃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1007 28.5 甘肃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1009 28.6 甘肃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1012 28.7 甘肃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1014 28.8 甘肃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1017 28.9 甘肃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1020 28.10 甘肃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1022 28.11 提升甘肃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027 第29章 青海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1033 29.1 青海省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1033 29.2 青海省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1036 29.3 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1039 29.4 青海省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1042 29.5 青海省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1044 29.6 青海省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1047 29.7 青海省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1049 29.8 青海省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1052 29.9 青海省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1055 29.10 青海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1057 29.11 提升青海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062 第30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1067 30.1 宁夏回族自治区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1067 30.2 宁夏回族自治区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1070 30.3 宁夏回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1073 30.4 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1076 30.5 宁夏回族自治区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1078 30.6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1081 30.7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1083 30.8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1086 30.9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1089 30.10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1091 30.11 提升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096 第31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1101 3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1101 3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1104 3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1107 3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1110 3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知识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1112 31.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1115 31.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1117 3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1120 31.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1123 31.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1125 31.11 提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130 第三部分 港澳台地区分析报告 第1章 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意义和评价方法 1136 1.1 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1136 1.2 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特点和构建原则 1140 1.3 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权重的确定 1143 1.4 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动态模型的选择 1150 1.5 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判定 1152 第2章 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153 2.1 香港特别行政区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153 2.2 香港特别行政区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156 2.3 香港特别行政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1158 2.4 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1160 2.5 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163 2.6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1165 2.7 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1167 2.8 香港特别行政区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1169 2.9 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1171 2.10 提升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1175 第3章 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180 3.1 澳门特别行政区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180 3.2 澳门特别行政区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183 3.3 澳门特别行政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1185 3.4 澳门特别行政区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1187 3.5 澳门特别行政区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190 3.6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1192 3.7 澳门特别行政区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1194 3.8 澳门特别行政区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1196 3.9 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1198 3.10 提升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1202 第4章 台湾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210 4.1 台湾地区宏观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210 4.2 台湾地区产业经济竞争力评价分析 1213 4.3 台湾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分析 1215 4.4 台湾地区财政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 1217 4.5 台湾地区发展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219 4.6 台湾地区政府作用竞争力评价分析 1221 4.7 台湾地区发展水平竞争力评价分析 1224 4.8 台湾地区统筹协调竞争力评价分析 1226 4.9 台湾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总体评述 1228 4.10 提升台湾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建议1231 第5章 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变化对内地竞争力提升的启示 1237 5.1 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在内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 1237 5.2 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优劣势分析 1241 5.3 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 1245 5.4 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对内地竞争力提升的若干启示 1248 第四部分 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1252 二 本书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255 三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确定1257 四 本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拓展1267 五 小结1282 附录一1283 附录二1293 参考文献1302 后记
11.2 全国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排序分析2007年全国各省、市、区统筹协调竞争力处于上游区(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天津市、山东省、浙江省、上海市、黑龙江省、江苏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湖北省、吉林省;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排序为:河南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广东省、安徽省、辽宁省、海南省、北京市、湖南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排序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青海省、重庆市、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2008年全国各省、市、区统筹协竞竞争力处于上游区(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黑龙江省、山东省、福建省、吉林省、天津市、江西省、江苏省;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排序为:河北省、湖北省、广东省、海南省、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湖南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排序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四川省、云南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11.3 全国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排序变化比较 2008年与2007年相比较,排位上升的有14个省、市、区,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北京市(18位),其他依次为:江西省(13位)、福建省(6位)、海南省(4位)、宁夏回族自治区(4位)、吉林省(3位)、甘肃省(3位)、上海市(2位)、广东省(2位)、黑龙江省(1位)、四川省(1位)、云南省(1位)、青海省(1位)、贵州省(1位);浙江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3个省、区排位没有变化;排位下降的有14个省、市、区,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位)其他依次为:天津市(7位)、陕西省(6位)、内蒙古自治区(6位)、辽宁省(5位)、河南省(4位)、江苏省(4位)、重庆市(3位)、湖北省(3位)、河北省(3位)、山东省(3位)、西藏自治区(2位)、山西省(2位)、安徽省(1位)。 11.4 全国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跨区段变化情况 在评价期内,一些省、市、区统筹协调竞争力排位的升降出现了跨区段变化。在跨区段上升方面,江西省由下游区升入上游区,北京市和福建省由中游区升入上游区;在跨区段下降方面,河北省、湖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上游区降人中游区,辽宁省由中游区降人下游区。 11.5 全国省域统筹协调竞争力动因分析 在统筹发展竞争力方面,2007年排在前10位的省、市、区依次为:上海市、天津市、广东省、河南省、江苏省、黑龙江省、湖北省、山东省、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排在前10位的省、市依次为: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市、天津市、黑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江西省。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