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之女性主义研究》以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为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分析英国重要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意识流作品来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人类中心主义及父权制主流意识形态,凸显女性生态自我的本质及意义,彰显女性主体生态意识及生态智慧。
女性主义批评是以女性意识为关照,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一般认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主要分为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在此,本书主要分析的是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先驱代表的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基本上是一种社会历史批评,关注的是文学的社会与文化语境,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作为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立足于自身的社会处境,前瞻性地揭示了性别差异是一种社会建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单纯地争夺选举权并不能彻底改变女性被压迫的历史地位,只有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父权制二元对立思维,解构性别二元对立,才能使广大女性获得真正的解放。相较于同时代者,伍尔夫的先进性体现为在强调物质经济对于女性独立的重要性的同时,更在乎女性精神空间的自我建构与拓展。她呼吁广大女性走出家庭,摆脱“房中的天使”的女性形象,拿起笔进行写作;她提出妇女写作必须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以及年薪500英镑,用来保证写作的顺利进行;她倡导“双性同体”的思维方式以及写作状态。毫无疑问,弗吉尼亚·伍尔夫这位女性主义批评史上闪耀的明星是后世学者探索女性文学发展的宝贵思想资源,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的女性主义者。
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德·波伏瓦在论述妇女有无创造力的问题时,就曾引用伍尔夫的观点证明女性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培养与训练,她们并非真正缺乏才能,而是缺少平等的机会。另外,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奥茨也有相同的见解,她认为“主题是由文化决定的,不是由性别决定的。想象力本身是无性别的,向我们敞开大门。”
这一观点无疑受到了伍尔夫的启发。澳大利亚文学评论家戴尔·斯彭德在其著作《男人创造的语言》中表示,男人作为历史唯一的陈述者,一直掌控着话语权,女性必须建造属于自己的话语来支持文学创作。我们不能否认这一观点没有受到伍尔夫关于女性话语建构理论的影响。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在《从潜意识场景到历史场景》一文中,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巴西当代女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一篇早期珍贵的文章作为引子,系统论述了“女性写作”从小说到戏剧这一与生命相连接的探索、感悟和反思的创作过程。写作在此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活动,更是身体和灵魂的双重铭刻,是生命进程中始终鲜明的自我救赎,这显然也是得到了伍尔夫关于女性写作观点的启示。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微笑》以及卡罗琳·海尔布伦在《迈向男女双性的认识》中,都表达了对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理解与赞同,并提出了自己对这一概念深入的阐释。
第一章 西方女性主义与伍尔夫女性主义研究
第一节 西方女性主义的争论
第二节 伍尔夫与列斐弗尔的相遇
第三节 伍尔夫的研究
第二章 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化叙事
第一节 伍尔夫的小说实验
第二节 《墙上的斑点》与阿莱夫
第三节 《达洛卫夫人》:存在的瞬间
第四节 《奥兰多》
第三章 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与写作
第一节 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对女性与写作的思考
第四章 对女性形象的书写
第一节 杀死“家中天使”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女性
第五章 对两性关系的表达
第一节 对传统化两性对立的反思
第二节 对理想化双性同体的创造
第六章 伍尔夫作品中的性别问题
第一节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二分
第二节 “房中的天使”——被建构的女性身份
第七章 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性意义
第一节 女性基本权利的丧失与不平等
第二节 创作权的缺失与不平等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