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构建了经营主体养护耕地的经济模型,主要基于新疆兵团国有农场191个棉农调研数据,运用考虑了内生性的估计策略如IV有序Probi模型、条件混合模型(CMP)、控制函数法(CF)等,重点考察了高商品化率、市场化流转的大规模农业中产权因素对不同经营主体耕地质量保护的激励作用,同时对比分析了经营权稳定性在国有农场和农村农户养护耕地中的影响差异。
李博塔里木大学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承担《管理学》《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组织理论与设计》等方面的课程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校级科研项目1项,以作者在《农业技术济》《资源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企业济》《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Health》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教学方面,主持教改项目2项,发表教改论文4篇,副主编、参编教材3部,指导学生分别在全国第十六届和第十四届大学生挑战杯获和。
1导论
1.1选题背景
1.2文献综述
1.2.1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综述
1.2.2地权稳定性的相关研究综述
1.2.3地权稳定性与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综述
1.2.4研究述评
1.3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3.1研究目标
1.3.2研究意义
1.4研究内容
1.5技术路线
1.6研究与创新性
2种植户耕地质量保护的行为机理
2.1概念界定.
2.1.1地权稳定性
2.1.2耕地质量保护行为
2.2行为机理分析
2.2.1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的外部性分析
2.2.2耕地质量保护的产权理论分析
2.2.3地权稳定性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3我建设兵团农地产权制度及其特征
3.1中国历代农地产权制度
3.1.1先秦时期
3.1.2秦汉以来至民国时期
3.1.3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3.1.4改革开放以来
3.1.结与思考
3.2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及国有农场农地产权特征
3.2.1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农地产权特征
3.2.2我国国有农场农地产权特征
3.3兵团农地产权特征
3.4本章小结
……
4我国及耕地质量及其相关保护政策
5棉花种植户耕地质量保护的现状分析
6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对种植户产出的影响分析
7权与种植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研究
8营权与种植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研究
9不质产权与种植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研究
10激励种植户养护耕地的思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1导论
1.1选题背景
土壤退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直接导致土壤生产力大幅下降,同时全球农业扩张已到达极限,因而必须考虑增加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早在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就将对耕地质量的保护纳人法律,1988年以后全国陆续有约16省(市)出台了专门的耕地质量保护规定、办法或条例①。自05年以来,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及施用有机肥等耕地质量提升项目连续被写人中央1号文件,国家出台各种专项规划以推动相关实践;15年印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提出要坚持“用养结合”理念,根据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现状,通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式提升耕地质量;16年国家全面推行农业支持保护以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营;18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大量资金被用于土壤有机质的提升,但耕地退化、耕地污染、基础地力不足问题仍然突出。根据19年农业农村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低等地仍占全国耕地评定面积的68.76%③,可见我国耕地质量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尽管我国耕地质量在短期内已有恢复和提升田,但我国土地所有制决定了政府在耕地保护方面仍占地位,农户保护耕地的主体意识不强。当前耕地质量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政府公共投资,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措施的,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技术采纳相对滞后。在被国内学者广泛探讨的有机肥施用、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行为中,余威震等(19)和胡乃娟等(19)分别关于湖北地区和稻麦轮作区农户的调查显示,有机肥施用率分别为4%和.15%;冯晓龙等(18)和李子琳等(19)分别关于陕西省苹果种植户和江西省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配方施肥技术的采用比例分别为33.9%和29.2%;李然嫣和陈印军(17)关于黑龙江省绥化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中,秸秆还田比率高达,但深翻、深松比例仅分别为23%和 34%,免耕比例为0。可以看出,农户在相关技术的采纳上还比较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