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编纂遵循《金匮要略》的临床特点和经典属性,内容力求突出方剂原意、发挥临床应
用、凸显学术特色。本书采用宋代林亿校订、明代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方论》为蓝本进行选编,
尽量做到概念应清晰、疑点求明确、阐释要直白、重点需突出、说理当条理、应用切临床、变化
有新意、内容可广博。
在内容上,明确源和流、古和今、理和用等关系,明确理论的深
刻含义和历代医家特色阐释,探析方剂临床指导意义和名医大家应用经验,尽量体现其临床特点
和经典属性。全书以方剂为切入点,分别从【仲景方论】【注家方论】【经典配方】【经典方证】
【推荐处方】【方机概述】【方证提要】【适用人群】【适用病症】【合方与加减】【注意事项】
【医案分析】12个方面阐理释用。本书特色有六个。
一、以方为纲,提纲挈领。融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为一体,切合临床所需,且便于读者查阅学习。
二、内容丰博。书中采集注家方论,汇聚前贤名家之言,【仲景方论】【注家方论】相互呼应,
此论理之丰也;荟萃临证使用病症,提炼加减合方变化,【适用病症】【合方与加减】相互补充,
此用方之博也。
三、方证与方机互融互鉴。书中每首方剂皆有【经典方证】【方机概述】【方证提要】3栏,
原文方证与现代方证相结合,发挥而不失其宗,传承而不泥其制。既能把握方剂适用病症,又能
认识方剂适用病机,二者并举,方剂之用可算无遗漏。
四、量效关系是本书思考的重点。既于【经典配方】引述原文药味、用量及用法,又在【推荐处方】
中结合经验和文献补充当代用法、用量,相互参考,明确量效关系及方剂应用特点。
五、古为今用是本书编纂特色。书中【适用病症】等内容,皆以西医病名为主,融合中医论述,
中西结合,将古典方剂更好地用于现代疾病诊疗。
六、医案启发性强。书中每方遴选医案3则,古今皆具,既可见古代医家言简意赅之论,又
可参当代名家变化之用,能够较为细致地概括方剂的应用,而其中按语鞭辟入里、发微解奥,启
发读者思维。
乔云,女,山东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
齐鲁医院中医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中医学系副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医教
研室副主任。山东省抗击新冠病毒先进个人,山东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山东省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对象,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学术继承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
室负责人。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老年医学专委会常务理事、糖尿病
专委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会促进会糖尿病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常务
委员兼总干事、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慢病防治与管理分会常务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理事、山东省医师协
会中医医师分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等。师从全
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山东省名老中医张继东教授和山东名中医药专家刘德山教授。
主要从事代谢疾病、肿瘤疾病等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工作。主持及参与国家和省级课题多项,在
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担任主编及副主编出版著作3部。
刘清明,男,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博士,主任医师。现任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
鼻喉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先后就职于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山东省卫生
健康委员会、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
兼任山东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血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公共卫生学会副会长、山东省
医师协会中医医师分会副会长等职务。师从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学术流
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齐鲁内科时病流派传承工作室主要成员。
长期从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中医药和卫生健康等领域政策研
究工作。
彭敏,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国家首批流派研究山东伤寒流派的第四批传承人。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经方研
究委员会、名医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中医医师分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病医师
分会副主委。师从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教授和山东名中医药专家司国民教授。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脑肾病的临床工作,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2
项,以主要参与人参加国家课题3项、省级课题5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